央视网 > 三农 > 科技致富 >

龙粳31 黑土地长成的“当家花旦”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08日 08:48 | 进入三农论坛 | 来源:黑龙江农业信息网 | 手机看新闻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完整视频 完整视频
channelId 1 1 1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三农首页 栏目 致富 农产品 微博 导航

三农资讯

国内 | 国际 | 农经 | 人物 | 农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创业 | 技术 | 资讯 | 榜样 | 点睛 | 宝典

农产品交易

供求 | 产品 | 市场 | 行情 | 报价 | 批发

  今年正月以来,在省农科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的院子里,前来购买水稻种子的农民络绎不绝,佳木斯市桦川县创业乡拉拉街村农民徐景德从这里拉走了600多公斤“龙粳31”水稻种子。“我腊月来交全款定的种子。”徐景德告诉记者。

  货没到手,就提前那么多天交钱,这可不像农民干的事儿。

  “这不稳妥嘛!”徐景德说。

  “为什么这么在意这种子?”

  “高产呀!”徐景德脱口而出。徐景德并不迷信谁,他说:“我每年都种四五个品种对比,哪个产量高,来年就主种哪个。这四五年‘龙粳31'的产量和卖价都是最高的。”

  徐景德口中啧啧称赞的“龙粳31”,是省农科院水稻所在国家“863”、科技支撑、省科技攻关等项目的扶持下,自主培育的水稻新品种。

  目前,“龙粳31”累计种植面积达2461.2万亩,增收稻谷168.15万吨,新增社会效益47.1亿元,为农民增产增收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2013年该品种种植面积达1692.3万亩,成为近15年来全国年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

  稻产不稳呼唤“种子革命”

  徐景德告诉记者:“我以前和周围人一样,都种‘空育131'。” “这是一个从日本引进的品种,曾经主导我省水稻生产十余年,在稻农中无人不晓。”省农科院水稻所所长潘国君告诉记者。

  “那年,天冷、雨水多,种‘空育131'的都得了稻瘟病,很多地块都绝产了,简直是灭顶之灾。”徐景德心有余悸地说:“我注意用药,也减产了30%,而且剩下的稻米品质不好也卖不上价,一年到头算是白忙活了。”

  其实,“空育131”的不定期“发作”,早已成为我省水稻生产中不能承受之灾。

  不种它不就行了?

  “没有‘龙粳31'那会儿,要是没有稻瘟病,其他品种的收成都赶不上‘空育131'。”徐景德无奈地说。20世纪末以来,“空育131”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在我省连续12年位居榜首。然而,这个时期我省由于气候反常、低温冷害频发、稻瘟病发生严重,水稻产量波动剧烈,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经济收入和国家的“口粮”安全。

  “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省育种专家们暗下决心,一定要选育出替代品种。

  我省属高纬度寒温带气候区,是我国乃至世界最北部寒冷稻作区,特殊的稻作生态环境,需要具有特殊生态型的水稻品种。“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依靠科技创新选育出适合我省气候条件的丰产性好、出米率高、耐冷性强、抗稻瘟病的水稻新品种,以确保增产增收,才能为国家提供更多的商品粮。同时选育和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稻新品种,可以防止国外种业进驻我国水稻市场形成的垄断和威胁,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潘国君分析说。

  创新+韧劲最终育出精品

  科研、创新,在韧劲与信念的支撑下前行。在不间断的科研育种中,省农科院水稻所也育成几个较好的品种,但单品种植面积都没能超过“空育131”。“‘空育131'已被稻农普遍接受,新育成品种如果没有大的突破很难被认可。”潘国君告诉记者。

  针对我省水稻生产中存在的低温冷害频发、稻瘟病危害严重、全省平均单产较低、缺少自主创新多优集成新品种的现状,省农科院水稻所科研团队确定了“理想株型与籼粳交杂种优势利用、生物技术相结合创造新类型品种”的总体思路,以及集早熟、优质、抗病、耐冷、抗倒、适应性广等优点于一体的超级稻育种目标。

  “饭碗”问题事关重大。科技部、农业部、省科技厅、省农委、省种子管理局等多个部门纷纷对新品种的选育给予立项支持。“从2000年‘龙粳31'配制杂交组合,到2011年审定推广,我们得到了省科技厅攻关项目的滚动支持,每年都设立了较高的目标任务和考核指标,切脉把关。省农业良种化工程、省农业推广专项资金等项目对‘龙粳31'的成功选育和推广也至关重要。”潘国君回忆说。

  选种尤如大海捞针,育出一个好品种,机会只有万分之一,成千上万份材料,要经过无数次细致入微地反复筛选。而水稻生长一年为一个周期,对各种性状的选择和鉴定一年只有一次,科研人员们都分外珍惜。他们天天蹲在田间地头儿,“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头上太阳晒,脚下水汽蒸”,仔细观察水稻每一个生长时期的形态、特点,同时也练就了一双能准确选种的慧眼。凭借这双慧眼,他们透过整地、施肥、灌水、除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一个世代又一个世代的连续选择中,最终育出了精品。

  在“龙粳31”株型的选择上,科研人员突破束缚,注重苗期株型的调查及前后期株型的研究,把分蘖适当降低、穗子适当增大、粒重适当提高,不仅提高了产量,而且茎秆粗壮坚韧,更适宜合理密植,增加抗倒伏性。尤其是在2012年经历了两次台风后,仍取得了较高的产量。

  “超级种子” 折服稻农全国夺冠

  让农民认可一个新品种可不是件容易事儿。

  那年,“空育131”大范围害病,“龙粳31”却在省水稻所的试验田中飘香。一些敢于尝试的农民,第一次买回了“龙粳31”种子。

  “分蘖怎么这么少?都到成熟了稻穗和叶片怎么还不封垄?”插秧没多久,很多农民见“龙粳31”和自己以前种的水稻不一样,都急了,纷纷跑到省农科院水稻所咨询。

  “其实,这是‘龙粳31'在株型育种方面的一个突破。”潘国君说,“无论在生育前期还是后期,‘龙粳31'的株型紧凑,茎叶夹角小,且叶片微卷,看上去是一小绺,数一数茎数也不少。这样的株型适合密植,早生快发,上粮也快,出米率高。”

  经科研人员耐心解释和细心指导,秋天时节,产量好得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它每亩比其他品种多打50多公斤粮,我这150亩地增收了两三万元。”徐景德满意地说,“我种这几年,它没得过病,出米率不仅高还稳定。我们这收粮的一听是这个品种,不用化验,就比其他品种多给1毛钱(每公斤)。”

  该品种2011年审定推广后,2011年和2012年通过农业部超级稻专家组验收,产量分别达到11377.5公斤/公顷和11196公斤/公顷。为进一步扩大推广面积,提高种植效果,省农科院水稻所结合“院县共建”将“样板田”种在家门口,让农民眼见为实,引导、示范、辐射和带动周边;建专家大院,进村入户,开展科技培训,传授品种配套技术,良种良法一起推;深入田间地头,解答生产技术难题,使“龙粳31”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13年,该品种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品种,同年创造了全国粳稻品种年种植面积的历史纪录,并成为近15年来全国年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彻底改变了外来品种长期主导我省水稻生产的局面。 有关专家表示,“龙粳31”的选育攻克了我省生产上应用品种高产不优质、优质不抗病、高产不抗倒等技术难点,其综合性状突出、推广速度快、种植面积大,都前所未有,是我省自主创新成果的成功典范。

热词:

  • 每日农经
  • 致富
  • 致富经
  • 乡土
  • 农广天地
  • 科技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