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瑜(右)与蒋季均在大棚里摘菜。
两位“80后”大学生,从小生长在农村;大学时他们选择了学农;毕业后,他们不在乎世俗的眼光,选择回到农村务农,立志做现代农业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他们就是营山县茶盘乡农兴牧业产业园的两名“80后”创业者陈瑜和蒋季均。
从小喜欢农业
坚信土里能刨金
12月17日下午,笔者走进茶盘乡农兴牧业产业园里,看到陈瑜和蒋季均正在采摘蔬菜。从外表来看,他们都戴着眼镜,看起来有些斯文,带点书生气,可做起事来,一点也不比他们请的工人慢。他们一人采摘,一人往筐内整齐地装放,配合得十分默契。
“我们都是农民的儿子,所以从小就喜欢农业。”陈瑜和蒋季均讲述着自己与“农”结缘的故事。
陈瑜和蒋季均分别是营山县骆市镇五包村和凉风乡凤头村人。他们的父母都是农民,每天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却始终没能改变落后面貌。
“我一直就思考如何在土地上致富。”陈瑜说,从小他就对农业十分感兴趣,养的鸡鸭都长得很好,所以一直坚信可以靠农业致富。上大学时,他选择了与农业相关的中药材种植专业,学习格外用功。有时为了搞懂一个问题,他在植物园里一呆就是好几天,不停地追着老师请教。
在实习期间,陈瑜第一次领到了800元的工资,他全部用于购买核桃苗,栽在老家的房前屋后。“每个假期回家,弟弟都要带回花草树苗自己栽植,现在都还存活了不少。”姐姐陈琴说。
而蒋季均在高中毕业时,以优异的成绩上了重本线。虽然父母一直期望他能选择石油管理专业,可他义无反顾选择了四川农业大学的农学专业。2008 年大学毕业后,蒋季均的不少同学都考上了公务员或者在公司当上了白领,只有他干起了老本行——先是在彭州一家农业公司当技术员,2011年他又回到了家 乡,在茶盘农兴牧业产业园区当技术员。
不顾他人反对
勇敢走自己的路
采访时,笔者发现,陈瑜和蒋季均的双手十分粗糙,手掌上长满了老茧。“创业之初,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去动手,辛苦了些,可必须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蒋季均说。
在蒋季均刚回到营山工作时,他的父母十分反对,曾几次将他往大城市赶。更有不少亲友、邻居笑话他说,大学生还回来当农民,大材小用。
2011年夏天,陈瑜是学校第一个签约上班的学生,可他在遂宁的一家中药材种植公司仅上班一年就悄悄辞职回到了老家,他不顾家人反对,用自己积攒的一万多元,在老家建立两个大棚,试着种植蔬菜。
无论有多炎热,陈瑜都一个人在大棚内忙碌,父母既是气愤,又是心疼。他还抽时间骑自行车或坐车到营山的每个种养基地考察学习,正因如此,他才遇到了和自己有着同样爱好的蒋季均。
今年7月,陈瑜和蒋季均在茶盘乡农兴牧业产业园区内租用大棚10个,20亩土地,开始了现代农业的探索之路。
“两位年轻人每天早晨4点多起床,开车到营山卖菜,中午或者下午才回到基地,又要育苗、浇水、除草、施肥、收菜等,晚上11时左右才收工,很有 干劲。”在园区内的产业工人任改章告诉说。但他依然对两位大学生回来搞农业很不理解,认为没有多大出路。但陈瑜和蒋季均却认为,“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和人 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农业的前景广阔。”
陈瑜和蒋季均计划逐步扩大规模,搞农业综合体开发,建设成集农产品种植、加工、配送,农业观光旅游、农耕文化传播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既为社会提供丰富绿色的农副产品,又为人们亲近大自然,体验农村生活提供个好去处。
“现在农业在人们的心中的地位不高。”蒋季均说,“今年我都28岁了,可还是单身一族,一是没时间耍朋友,二是姑娘到基地一看,觉得天天和泥土打交道就离开了。看我们这双粗糙的手,有哪个女孩子愿意和你交往嘛!”
陈瑜笑着说:“也许生命中另一个志同道合的人还未出现,但我相信我们一定会爱情事业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