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三农 > 地方三农 >

农民因何不愿种粮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02日 09:08 | 进入三农论坛 | 来源:大众日报 | 手机看新闻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完整视频 完整视频
channelId 1 1 1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三农首页 栏目 致富 农产品 微博 导航

三农资讯

国内 | 国际 | 农经 | 人物 | 农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创业 | 技术 | 资讯 | 榜样 | 点睛 | 宝典

农产品交易

供求 | 产品 | 市场 | 行情 | 报价 | 批发

  □高田 报道 王玉章在给麦苗浇水。

  ◆眼下正值春耕时节,不少农户在进行着春耕和春灌的工作。记者调查发现,农民种粮的少了,种植经济作物的多了,农田里的年轻人少了,中老年人多了。由于人工费用和农资等生产成本的不断上涨,种粮利润越来越少,大部分人选择了外出打工,一部分村民则留在土地上种植价格较高的农作物,粮食种植面积减少,种粮的村民年龄越来越大。

  □ 本报记者 高田  本报通讯员 席真

  土地流转出来种粮难挣钱

  3月24日,在东阿县高集镇贾庄村的农田里,一棵棵细小的牡丹苗冒出了嫩红色的芽,有的已经冒出了花骨朵。这是贾庄村乐民核桃专业合作社的牡丹、核桃田。由于前两年的种植几乎没有任何效益,贾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再新正带领着村民在牡丹田里套种中药材。

  张再新告诉记者,2012年秋天,贾庄村开始实行土地流转,成立了村集体所有的核桃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达到了210亩。由于牡丹是两年生和三年生的幼苗,核桃苗也是刚刚种植,还没见到任何效益。为了及时产生效益,去年张再新在牡丹田里套种了中药材甜叶菊。每亩甜叶菊的纯收入达到了两千四五百元,仅去年一季,甜叶菊收入达到了20多万元。

  贾庄村共有耕地1700亩,合作社的面积只有210亩,年纪较大不能种地和外出打工不愿意种地的村民才将土地流转到了合作社。乐民核桃专业合作社种植的核桃和牡丹正常结果后,每亩地能产生效益一万块钱以上,对于种粮来说效益十分可观。

  “流转出来的土地,想要多挣钱,就不能种粮。种粮不挣钱,往往白忙活一场。”张再新说。正在合作社干活儿的贾庄村村民张庆英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一亩地一年种一季小麦和一季玉米,每亩地需要交纳水费30块钱,农药和化肥大约是400块钱,种子钱120元左右,种麦、收麦、旋耕和种玉米、收玉米的费用大约在240块钱左右,总计花费在800元左右。“一亩地的小麦在800斤左右,玉米在一千二三百斤,小麦和玉米的价格平均每斤1块钱左右,一亩地的粮食差不多能有2000块钱左右,刨去800块钱的各项费用,才剩下1200块钱。”张庆英说。张庆英所说的这1200块钱还没有除去自己的人工费,每年至少得有五六天在地里干活儿,按照外出打工一天挣100块钱计算,除去误工费,村民每亩地的纯收入只有六七百元了。而挣到这六七百块钱的前提,还得保证一年风调雨顺,农田不会减产。

  “粮王”不愿再扩大种植

  59岁的王玉章是堂邑镇南关村的村民,曾经以小麦亩产644公斤的产量被称为“鲁西粮王”。3月27日,王玉章穿着胶靴扛着铁锨给200亩小麦进行春灌,田垄上摆着五六袋肥料,一位70多岁的老人在帮王玉章撒肥料。王玉章给这位老人开出每天50块钱的工钱,老人觉得王玉章给得太少了。

  王玉章承包土地种粮已经15年,面积也从最初的120亩扩大到200亩,但是从种粮上获得利润却越来越少。王玉章按照每亩地800至850斤粮食的价格从村民手中流转了土地,800多斤粮食差不多需要1000块钱,而农药、化肥以及播种收割等各项费用大约是六七百块钱。去年王玉章的小麦亩产约900斤,但是玉米却因为大雨减产,每亩地只收了350斤,他仔细算了一下,每亩地还要倒贴进500块钱。

  少人工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是种粮利润越来越薄的重要原因。“虽然有了大型机械,但是收割、播种、打药仍需要人工,尤其是抢收的时候,机器能长时间工作,驾驶员不能连轴转,必须得两三个驾驶员才能赶在好天气里抢收完小麦和玉米,每年光给工人发工资就得3万块钱。”王玉章说。他每年种粮的纯收入5万块钱里还包括他自己的工钱。已经年近花甲的王玉章不知道自己还能再种多少年粮食,尽管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他也没有了再扩大种植面积的打算。王玉章的两个孩子一个在外面打工,一个在镇上经营农资生意,孩子们对种地的热情度不高。

  种菜收入是种粮的3倍

  孙之宽是堂邑镇合庄村的村民,2009年他和另外两名村民合伙承包了30多亩农田用来种植大棚菜,其他两名合伙村民将自己的大棚转租给了栽培食用菌的菌农。孙之宽的4个大棚内全部种植了西红柿,平均每个大棚占地两亩多,种植面积只有一亩,每年每个大棚能纯赚两三万块钱。现在大棚的面积占了承包农田的一半,其余土地全部种上了粮食。“种粮食不挣钱,基本每亩小麦赚到的钱和一亩地的支出平衡,秋季收的玉米才是赚到的钱,这还没刨去人工费用。一斤菜的价格是小麦的两倍多,并且菜的产量还高。”孙之宽说。

  孙之宽家大棚周围的农田种植了不少大蒜,堂邑镇和道口铺街道有多年种植大蒜的历史。一位在麦田里浇地的村民告诉记者,他家今年种了两亩多大蒜,一亩地的大蒜加上蒜薹的纯收入是种粮食的3倍多。由于大蒜价格不是特别稳定,加之人工费用也越来越高,蒜农不敢将自己的大部分责任田全部种植大蒜。

  道口铺街道的任堤口村是一个典型的大棚菜种植村,全村500多口人共有1000亩耕地,其中一部分耕地建设了98个大棚。任堤口村党支部书记李志斌粗粗扒拉了一下,近百个大棚里没有一个年轻人,全村也几乎没有年轻人干农活儿。“大部分在村里种粮、种菜的都是中老年人,大棚里和麦田里几乎找不到30多岁的年轻人。那些不能出门打工的村民,就建了大棚种西红柿,今年西红柿的行情还不错,村民种菜的收入是其经济的主要来源。”李志斌说。

  面对村里老人越来越多,年轻人都在城里打工的状况,李志斌的下一步打算是进行土地流转,成立西红柿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自己的品牌,实行规模化、品牌化种植。

 

 

热词:

  • 每日农经
  • 致富
  • 致富经
  • 乡土
  • 农广天地
  • 科技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