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飞 刘婉婷
玉米收割机只开了十几分钟,黄永兴就赶紧跑过去让机器停下来。尽管种下这些玉米之前,他已经看了好几次机收观摩会,但毕竟是自己家收玉米,他还是着急确认一下收得咋样。
“以前种过几个品种,也说可以机收,但有的收完之后籽粒好多被打烂了,还有的把玉米杆也混进去了,而且最后还要晾晒。”河南省封丘县高产角村农民黄永兴告诉记者。
老黄的担心不无道理。目前,我国玉米品种中适合机收的并不多,品种性状不佳,已成为限制玉米的机械化收获程度提高的重要因素。三大粮食作物中,玉米机收水平远远低于小麦和水稻。
在种玉米的过程中,收玉米是最累人的,劳动量约占玉米生产全程劳动量的55%左右,而机械化收获却是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中最薄弱的一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赵久然告诉记者,玉米种植各环节机械化程度相差很大,我国玉米机播率已经达到85%以上,部分地区实现了全部机播,田间管理机械化水平也较高,但机收率却只有49%左右。
“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现在卡在哪儿?”日前,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11位专家就该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其中9位专家认为玉米品种性状不佳,种子质量不过关是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