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宗北(右)正在远景村川明参种植基地指导农户进行科学管理。
莫子君 文/图
致富思源返乡留守
四川省阆中市龙泉镇远景村位于阆中市最高峰马鞍山下,全村10个社,1132人,仅有可耕种土地1206亩,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20世纪70年代末,苟宗北考上四川江油建筑学校,成为村里第一个跳出“农门”的中专毕业生,毕业后顺利分配到青川县从事水利工作。改革开放后,苟宗北辞职投身市场大潮,辗转深圳、西安等地承揽工程,后来又返回阆中市,办起预制件厂,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便攒下30多万元存款。
1986年,苟宗北的人生轨迹发生180°的大转弯。这一年春节,苟宗北回村过年,老支书赵寿昌闻讯带着村里的几位老党员干部早早等在他的家里。忆及老支书当时劝留的场景,苟宗北至今刻骨铭心:“宗北啊,你人年轻、有文化、有见识。我老了,没别的恳求,就希望你作为一名党员,能带领乡亲们共同富起来。”老支书言辞恳切,说到动情处,竟然跪了下来。一连好几个晚上,苟宗北没能合眼。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1987年初,苟宗北说服家人选择回村当起村民小组长。就这样,苟宗北留守远景村,从村民小组长起步,到1996年被选为村委会主任,再到2001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这一干就是27年。
整治山村富民有方
多年来,村民出行难、山货运输难一直困扰着远景村的发展。于是,在远景村召开的群众大会上,苟宗北大胆提出修建村干道的设想。1990年至1992年,经过3个冬春的苦战,远景村人靠自己的双手和双肩,在崇山峻岭间,修通一条15公里长的村道公路。
苟宗北又带领大伙儿多渠道筹集资金,贯通社道、硬化村道,新修石河堰、整治山坪塘,建起集中供水井,修筑移动通信基站……随着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不仅远景村的山货运出去换回了钞票,村民们的生活质量也随之不断提升。
20世纪90年代初,苟宗北带领200多位村民到东北去打工,一年以后,首批劳务输出人员回来了。通过发挥第一批外出务工人员“传、帮、带”的作用,村里500多名村民搭上劳务输出的“快车”。如今,村里有500多人常年在外务工,年劳务收入超过千万元,有100多名村民通过在外务工当上老板。
针对远景村的恶劣自然条件,苟宗北带领留守村民积极探索旱地改制,大搞粮药套作,变旱地小麦、玉米、红苕一年三熟为小麦、玉米、红苕、药材、蔬菜一年五熟,提高复种指数。1992年以来,全村用500亩旱地套种一季川明参或桔梗、苡仁、芥子、玄参等药材,年药材收入上百万元,每亩旱地实现亩均粮超千斤,收入超万元。
旱地改制尝到了甜头,苟宗北并不满足。他决定把种植川明参作为全村主导产业,采取“1+3”即“党支部+合作社+生产基地+示范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成立川明参种植合作社,统一品牌抱团闯市场。种植户从选种、育苗到分类装箱、上市销售,每一个环节都由合作社派技术员全程服务。2011年,苟宗北又通过阆中市供销合作社引入项目资金,为远景村建起川明参保鲜库、冷藏库。
2013年,全村种植川明参500亩,收入达600多万元,亩均产值达1.5万元以上。全村人均产粮500多公斤,人均纯收入达1.6万元,100多户村民在市区拥有住房,30多户村民购进小汽车,家家户户都有存款。同时,远景村年出栏肥猪2000多头,还栽植以核桃、杜仲、黄柏为主的干果和药材园500亩。
倡导教育移风易俗
“山里人穷,穷就穷在文化上,穷就穷在观念上。”苟宗北说。他与镇广播站取得联系,在村里办起有线电视,村里人足不出户从此看到大千世界。为提供学习阵地,苟宗北多方筹措资金,在村委会办公楼里建起高标准党员活动室,开通远程教育网。
远景村虽然山高偏远,但在远景村小学上学的适龄儿童最多时超过300人。苟宗北提议由村里出资让教师参加大、中专函授学习。农忙时,他号召学生家长帮教师耕种家中田地。1996年以来,村里又发动全村筹集资金16万元新建村小学。村里还办起村小伙食团,让学生住校就餐。由于远景村党支部、村委会尊师重教,远景村小学的教师能够安心教书育人,村小各班的教学质量年年名列全镇前茅。
为加强乡风文明推广教育,苟宗北找到镇妇联主任、文化站长组建乡风文明宣讲团,自编自演一批歌舞节目,弘扬传统美德,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村里还展开“好儿媳”、“好公婆”、“敬老爱幼模范”评比表彰,提升村民文明素质。昔日这个每50人中就有1人上访的“问题村”,如今村民安居乐业,农家院里笑语连绵。
由于治村有方,苟宗北多次被评为阆中市“优秀共产党员”,他带领的党支部也被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提及远景村的未来,苟宗北相当自信:“川明参合作社要扩大规模,加大投入,做大品牌,叫响品牌,要打造成川东北川明参种植基地、核桃干果基地和无公害畜禽养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