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崆峒讯(通讯员 朱元军)近日,笔者来到崆峒区花所乡花所村蔬菜示范园,走进温棚,令人惊奇的是每个足有1斤左右的成串番茄竟没有把秧坠弯。大棚的主人高生伟道出了其中的“玄机”:“这是新品种73-609西红柿,该品种抗倒伏能力要比普通品种强三四倍呢。我上个月采摘就卖了6000多斤,不到一个月就挣了1.8万元。这都得益于土地流转的好政策。”据花所村村委会主任刘凌云介绍,通过土地流转,村民都种上了荷兰73-609番茄、辣椒明驰等蔬菜新品种,同时,吸引了200多名群众来这里务工,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万元左右。
该乡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成了花所村设施蔬菜示范点,并于2012年成立了福霖农科公司,注册了“福霖鲜菜”商标,组建了福霖种植专业合作社和花所果蔬协会,辐射带动全乡蔬菜产业发展。截至去年年底,全乡土地流转总面积达3972亩,发展设施蔬菜2500亩,建成了集精细菜种植、新品种试验推广、农产品市场营销于一体的东川万亩无公害设施蔬菜基地示范园。“今年我们打破村组界限建设的规模化寺沟蔬菜示范点已初具规模,可新增设施蔬菜面积620亩。”花所乡现代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副组长周兴说,“近年来,我们通过流转土地向产业大户、产业基地集中,破解了单家独户发展现代农业缺资金、缺技术等制约因素,让流转土地的农民在家门口挣到了票子、学到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