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石颢
“过去农闲不是谝闲传,就是耍黑虎牌子,使钱就跟儿女讨,如今养羊奔小康,儿女爱,村人敬。要问这变化咋来的?村干部的引导动员功不可没!”在宁县米桥乡红星村,提起留守村民养羊致富的事,今年76岁的老人吉铁锁打开了话匣子,“别看我家只养10多只羊,一年下来少说也赚2万多块钱哩,够我和老伴一年的花销。”
地处子午岭西麓的红星村,全村人均耕地不足3亩,610位青壮年村民常年在银川等地务工,留在家里的村民几乎都在50岁以上,如何让这部分村民与全国农民同步小康?该村村“两委”会立足村民有养羊传统的资源优势,多次组织村里有意愿养羊的留守村民到宁州肉羊种羊场观摩学习。同时,与乡上驻村干部一起入户宣传县上发展肉羊产业的优惠政策和市场前景,并帮助村民搞羊场羊舍建设规划、联系种羊购进等。“起初动员村里留守村民科学养羊,许多上了岁数的留守村民都担心‘弄不来',其实照专家讲的关键技术操作,一点不难。”留守村民席铁成深有体会地说,最让他满意的,一是每天饲养80只羊需用4个小时,不会影响他干地里农活和家务活,二是县、乡、村为养羊户提供一整套完备的服务体系,使他养羊不费劲。
同时,针对农民陆续搬居小康新农宅,地坑窑洞常年废弃无人打理的现状,红星村村“两委”变“废”为宝,动员村里留守村民利用地坑窑洞改建羊场,“我们村废弃的地坑窑洞农宅有100多处,经过村干部引导动员,如今它们就变成了生态羊场,羊住在里面好管理、长得快、不得病,还成了受欢迎的生态羊。”年近六旬的养羊大户刘学印说。村党支部书记吉俊峰告诉笔者:“至今年2月底,我们村有10只以上饲养量的留守村民养羊户达61户,占全村总留守老人的85%。去年,全村仅养羊一项人均纯收入就达到了2100元,比全县人均高出950元。”目前,该村留守村民改建生态羊场61处,饲养肉羊2100只。
在县上肉羊产业开发优惠政策扶持下,红星村规模养殖肉羊的留守村民也尝到了标准化养殖的甜头。按照标准化养殖技术要求,农户实行人畜分离,独立建圈,闻不到了羊膻臭味。羊粪作为有机肥,卖给瓜果蔬菜经营户,1吨也净收入60元。从去年起,由县畜牧防疫部门为养殖户提供的“一小时防疫服务圈”给养羊村民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如今,羊一患病,只要打一个电话,乡兽医站的兽医一小时内就赶到了。”村民刘学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