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饶县做强农业主导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优质农产品品牌,引领传统农业快速转型升级,多元化农业快速崛起,让“农把式”们跳出了“春种秋收、夏锄冬储”的传统模式,高附加值农产品成了农民致富的金钥匙。
这里的草莓论个卖
“我们这里的草莓论个卖,一个5到10元钱,别看价格高,销路一点儿也不愁。”3月19日,在广饶县奥程循环农业合作社,负责人成俊国忙着接待前来采购的客商,有的从天津、河北等地专程赶来。
“算一下,1公斤120元左右,差不多是人家普通草莓价格的5倍呢。”“咱这大棚是运用秸秆反应堆技术构建的生态立体大棚,草莓种子来自青岛农业大学和莱阳农学院的实验室,浇水用的是滴管技术,不打农药,不上化肥,纯粹的有机食品,所以不愁卖。”面对着记者的疑问,成俊国解释道。
“中国果菜产业百优合作社”、“东营市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东营职业学院校外实训基地”、“植物组织培养实训室”,在奥程循环农业合作社的门口挂满了各种牌子,园区内的生态养殖区、温室大棚种植区、新品种培育区等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你看这些日光温室大棚,全部采用钢梁无立柱结构、EVA薄膜、保温被等先进设施,既又利于机械化作业和人工操作,又能减少了病害的发生,用水还科学合理,这些都是靠着农业挣大钱的秘诀啊。”成俊国说。
同样是远近闻名的的“草莓大王”,稻庄镇的刘学礼则依托草莓种植发展起了观光旅游项目,建立起了东营市康汇“万家乐”观光旅游基地,垂钓区、餐饮区、文化区等一应俱全,草莓采摘游带活了整个产业链条。
科技改造“老粮田”
“老话说的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无论到啥时候,也不能丢掉咱们的老本行啊。”3月17日,广饶县李鹊镇崔刘村村民崔洪军在自家的麦田里查看苗情,“今年得好好加强管理,争取再创一个粮食单产新记录。”老崔说,去年他家的小麦亩产超过了600公斤,成了该镇的种粮状元,越来越多的村民请他传授种粮经验。
在现代高效设施农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承载着粮食生产任务的“老粮田”也面临着增产重任。“跟一些现代设施农业不同,传统粮棉产地实现高附加值主要还得依靠增产,科学技术是关键,尤其是对于这些种了大半辈子的老农户来说,更得引导他们改变种植模式。”李鹊镇农业站工作人员吕义英说。
去年,广饶县在全县的小麦、玉米高产创建片区推广小麦宽幅播种、玉米“一增四改”和适时晚收技术,在棉花高产创建片区推广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同时,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一喷三防”、“一防双减”等关键技术,基本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
“据统计,2013年全县49.6万亩小麦,平均亩产484.3公斤,比2012年增产3.9公斤,总产达到24.02万吨。”在去年雨水偏多,气候变换异常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广饶县农业局局长吕新军很是满意。
同时,为了解决传统农业领域人才匮乏问题,该县充分利用新型农民学校、“阳光工程”培训等途径,发挥高产示范的典型带动和辐射示范作用,通过开设“田间课堂”、赶科技大集、会议培训形式,推广粮棉高产集成技术,实现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全年通过各种形式培训农民2万人次。
“如今,地怎么种、怎么管、怎么收,都有‘组织'管,种地越来越有奔头了。”不少村民这样表示。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崛起
大棚蔬菜种植区、大田蔬菜种植区、核桃园、柳林园、苗木繁育基地……在广饶县广饶街道弓手刘村,一个分片管理的现代化农场已建成规模,这就是高玉泉的家庭农场。
2013年4月22日,高玉泉在广饶县工商局正式注册了玉泉家庭农场,成为了全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按照自己的规划和理念经营,打造个人的农业品牌。”从成立农场的那一刻起,高玉泉就为自己制定了目标。“绿色、有机、无公害”也就成了玉泉农场里每一样蔬菜瓜果的标签。
经过近1年的运营,农场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销售网络,农产品销往东营、滨州、淄博、济南、北京、天津等地的各大超市,产品供不应求,经济效益可观。“别人的蔬菜低价难销,我家的蔬菜高价难求,今年我还得继续扩大规模。”高玉泉说,
除了家庭农场,更多的农业龙头企业崛起为广饶农业增添了活力,在广饶县瑞丰食用菌有限公司车间内,一股浓浓的蘑菇清香扑鼻而来,车间里堆满了棉皮、棉柴等农作物秸秆。“以前种蘑菇是个费事的活儿,一家一户,费时费力。如今都是工厂化生产,不仅培养基和菌种由公司研发,而且蘑菇的制菌和采收全部是机械化。”该公司工作人员徐会思说。
在广饶,像瑞丰这样的农业龙头企业已经达到了298家。该县因势利导,以土地流转为抓手,家庭农场、集体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运而生。吕新军说,“这些新兴的农业经营主体实现了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降低了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了土地回报率和劳动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