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三农 > 致富殿堂 >

福建南安市东田镇凤巢村:“抛荒村”变身“鳗鱼村”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21日 08:08 | 进入三农论坛 | 来源:福建日报 | 手机看新闻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完整视频 完整视频
channelId 1 1 1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三农首页 栏目 致富 农产品 微博 导航

三农资讯

国内 | 国际 | 农经 | 人物 | 农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创业 | 技术 | 资讯 | 榜样 | 点睛 | 宝典

农产品交易

供求 | 产品 | 市场 | 行情 | 报价 | 批发

  福建南安市东田镇凤巢村是一个毗邻厦门的小山村,初冬的一天,夕阳西下时,记者沿着曲折的山路,慕名前来探访这个村蓬勃兴起的鳗鱼产业基地。

  四周群山连绵,树木郁郁葱葱,山谷里泉声淙淙,汇入位于山坳中的凤巢村座座鳗池。数十口鳗池在夕阳映照下波光闪闪,几厘米到十几厘米长的鱼苗不时跃出水面,给寂静的山村平添一股股盎然生机……

  从曾经的土地抛荒村,变成如今热气腾腾的鳗鱼村,凤巢村经过了近四年的不懈努力。

  “村民以土地入股,参与企业经营分红。耕地以每亩1.5万元入股,滩地以每亩3000元入股,山坡林地以每亩1000元入股。”凤巢村党支部书记吕联殊告诉记者,近年来,凤巢村大胆创新土地流转机制,采取土地入股的流转办法,盘活闲置荒地,吸引在外经商乡亲回乡带动,打造鳗鱼产业基地,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创业和就业。

  回归创业催生养鳗商机

  良好的山区生态环境和优质的水体,使凤巢村具备得天独厚的鳗鱼养殖条件。

  2010年下半年,凤巢村外出经商的张家庭和另一村民回乡创业。经过充分考量,他们筹备成立了凤巢养殖有限公司,试水鳗鱼养殖。2011年,他们租用本村村民11亩多的土地,投入200多万元试养鳗鱼。2012年投产后,当年就回收500多万元,投资回报率达200%以上。由此,张家庭成了凤巢村第一个尝到养鳗甜头的人。

  张家庭的成功在凤巢村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也激发了该村在外乡贤回归创业的热情。原本沉寂落后的山村,成为了乡贤回归创业的热土。65岁的张尚切便是这些携资回乡创业乡贤中的一员。

  张尚切是土生土长的凤巢村寺口人。1990年下海经商的他,在回乡创业前在北京经营石材生意,拥有一家颇具规模的石材厂。张尚切表示,家乡南安实施的“回归创业”工程引起了在京创业的南安人的广泛关注。“大家多次召开讨论会,最后推选我先回来创业。”去年8月,张尚切告别了在北京的家人,一个人回到了凤巢村。

  同年11月,张尚切牵头创办了凤巢村第三家鳗鱼养殖企业—泉州万泉养殖有限公司。公司以“土地+现金”的形式让寺口自然村全体村民入股,总共筹集资金2000多万元,租用了包括山地、荒沙地在内的140亩土地。“除去以140亩土地折价入股的210万元,690万元由村民自愿出资入股,下不设限。其余由11个大股东揽尾,大股东每股100万元封顶。”张尚切告诉记者,村民属于零风险投资,不承担亏损风险,只参与盈利分红。公司已于今年6月开始投苗,第一批鳗鱼苗预计将于明年春节上市。按目前市场价每吨15.8万元计算,预计来年可实现产值2000多万元,可全部回收投资成本。

  机制创新盘活抛荒地

  发展养鳗业前,土地抛荒曾是凤巢村发展的软肋。上世纪80年代之前,凤巢村以种植油茶、水稻等农作物为主,村民收入低。上世纪90年代后,由于主要劳动力纷纷外出经商或务工,越来越多土地闲置。资本回归催生养鳗业,成为破解凤巢村发展瓶颈的一把钥匙。

  凤巢村村民张家是本村一家鳗鱼养殖企业的管理员。此外,他还是这家公司的一名小股东。去年,张家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将家里3.2亩土地全部折价入股,参与公司盈利分红。就在入股前,张家的几亩土地已经抛荒了20多年。

  “以前地里种的是单季稻,收入低,成本又高。我外出打工后,田地也就荒废了,心里也觉得挺可惜。现在土地入股,正好解决了这个大难题。现在在家门口上班,不但不用到处奔波,还可以就近照顾老母亲。”在张家看来,除了一天可以拿到和之前外出打工同等的工资外,选择留在村里好处很多。

  据了解,凤巢村主要由张、吕、吴三个姓氏组成,当地村委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决定以姓氏为单位,将村民承包的田地分别集中起来。以张家为例,在他入股的鳗鱼养殖公司,张姓村民100%参股。目前,凤巢村通过土地入股,共流转土地560多亩,组建了5家鳗鱼养殖公司,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其中三家已投产。2013年养鳗业年产值预计可达1000万元,2014年预计达到50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凤巢村每家鳗鱼企业均预先设立50万元的土地复垦保证金,用于今后必要时退地还垦,为未来的发展留足余地。同时,当养殖企业开始盈利时,企业将从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利润作为村集体的公共资金或用于公益事业。

  凤巢村在发展养鳗业的过程中注重设施农业建设。以万泉养殖有限公司为例,公司设施建设投入已近2000万元。每家养鳗企业均长期聘请2名以上高级技术人员,把关水温调节、饲料调配等技术环节,这也为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供了条件。

  目前,凤巢村已投产的3家鳗鱼养殖公司都组建了养鳗合作社,其余2家正在筹备建设中。“下一步,我们将引导凤巢村5家企业联合组建鳗业专业合作总社,形成凤巢村的鳗业‘航母',逐步提升市场的话语权和竞争力。”东田镇党委书记洪世杰表示。

  编后:养鳗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产业,然而对于凤巢村村民和当地的养鳗企业而言,发展鳗鱼养殖却得到了一个双赢的结果。改变传统的土地流转模式,让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企业经营分红,既盘活了抛荒之地,亦使农民从中获得了更多来自土地的财产性收益。通过这一流转方式,村民走上了“家门口”的致富之路,而企业也能够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管理运营。这种全民参与产业发展的形式,得民心、顺民意,让每户群众都拥有发展的空间,真正实现了先富带后富。

热词:

  • 科技苑
  • 每日农经
  • 致富经
  • 乡土
  • 乡村大世界
  • 农广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