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已然来临,可对龙江养猪户而言,却仿佛仍陷寒冬之中:重度下跌的猪价进入红色预警区,与以往多次猪价震荡不同,这次的冲击来得更迅猛。
猪价下降背后
养猪业有“猪周期”之说,是指猪价在3年左右会经历从高峰到低谷的过程。兰西县种猪场场长王亚波告诉记者,这次的“猪周期”来得更快,价格低得不同寻常。现在育肥猪的价格一公斤不到11元,而养殖成本却是一公斤13元,每头出栏猪亏损已超过100元。
来自省畜牧兽医局的信息表明,2013年末,我省生猪价格与全国一样,开始小幅下滑。今年初则快速下跌,一月中旬跌破了盈亏平衡点。按照往年的规律,春节前夕猪价应处于较高水平。但今年,全国猪价节前不涨反跌。近期,全国猪价仍延续下跌趋势,而我省生猪收购价格最低,一些地方已跌至10元/公斤。
对于近期猪价大幅跳水原因,业内普遍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生猪供应量偏高。去年下半年,生猪价格持续回升,养殖户积极补栏,造成年末集中出栏,供应量大幅提高。二是旺季不旺,市场消费低迷。元旦、春节期间猪肉集中采购量大幅下降,零售量也随着国人膳食结构调整的加快日渐减少。三是进口肉类数量增加挤占了猪肉消费市场。
然而也有专家认为,在这些表面因素之下,或许蕴含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如今,养猪业已面对国内外大市场,而养猪业的中坚力量,即中小养猪户势单力薄,无法与大市场对接,更无力调节市场供需,因而导致猪肉短期供应不定。
产业转型加速
近些年,“猪周期”变得越来越短,经营风险不断加大,一些受够了“猪周期”之苦的散户纷纷放弃养猪。来自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四季度末,我省畜禽监测小区生猪散养户数同比减少10.6%,特别是那些养殖规模较小的散养户退出较多。
省畜牧兽医局相关负责人说,“猪周期”给养殖户带来痛苦的同时,也的确加速了生猪产业的转型加速。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现代养猪业的发展方向。标准化生产可以有效管控全产业链产品安全,提高商品整齐度;规模化生产可以有效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问题,缓解畜产品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规模养猪场在劳动效率和饲料成本方面优势明显,能够集中采购或自备饲料,而且更有能力应用新的养殖技术。规模养猪场通过改进养殖技术,可以赢得低成本的竞争优势,确立市场地位。
近两年,我省也因势利导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为抓手,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等形式,辐射带动养殖场户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政府的推动、市场的力量等一系列外力将作用于生猪养殖行业,推动了生猪产业转型升级。
“龙猪”未来可期
生猪散养户加速退出养殖,我省规模养猪场发展壮大,已初步形成以中型规模养殖为主,大型和散养为辅的经营格局。基础母猪群及生产力未受大的影响。有专家认为,这表明我省的生猪产业基础依然很好,现在只是增长速度放慢了。在生猪产业前行的“换挡期”,我们可能要牺牲速度换质量,牺牲数量换效益。
有专家分析说,我国生猪养殖行业正进入集中转型期。在此期间,我国生猪产业可能将面临洗牌,而这对我省生猪产业的发展或许更为有利。
作为全国粮食产量第一大省,我省玉米价格较全国平均价格低12%左右。因此,我省生猪养殖成本较低,饲养一头育肥猪,仅玉米成本就比全国平均低65元。而且我省地域辽阔,大气、水质等生态环境优良,气候冷凉,与南方高温高湿环境相比,动物疫病发生机率低,又地处祖国东北边疆,动物疫病防控具有相对优势。
南方发达地区受资源约束、环保压力、土地紧缺的影响,用地难、用工荒的矛盾日益突出,农产品加工业布局调整加速,北移趋势更加明显。而猪肉是我国肉类消费中的第一大品种,国内猪肉消费的刚性需求必将持续推动我省生猪产业的不断发展,“南猪北养、北猪南调”前景十分广阔。目前,我省已成为全国生猪调出大省,有22个县被列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雨润、正邦和大北农等生猪产业龙头纷纷将发展战略重点转向我省,使我省成为全国畜牧产业转移重要的承载省份。这些农牧行业大佬们少则200万头,多则600万头生猪养殖产业一体化项目相继落户我省,充分显示出我省生猪产业发展潜力和优势正在有序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