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三农 > 致富殿堂 >

稳稳扛起“粮袋子”——长春市粮食生产跨越式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03日 09:25 | 进入三农论坛 | 来源:人民日报 | 手机看新闻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完整视频 完整视频
channelId 1 1 1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三农首页 栏目 致富 农产品 微博 导航

三农资讯

国内 | 国际 | 农经 | 人物 | 农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创业 | 技术 | 资讯 | 榜样 | 点睛 | 宝典

农产品交易

供求 | 产品 | 市场 | 行情 | 报价 | 批发

  即便是在冰封雪覆蓑草斜阳的冬日午后,依然可以清晰嗅到黑土地上现代农业的浓郁气息:在吉林省榆树市郊附近一片白雪覆盖的广袤土地上,阳光下,银光闪闪的指针式喷灌机静静伫立田间。春日里,当这部“四跨”的小巨人大显身手时,转上一圈,周遭25公顷的黑土地就可完成一次灌溉。

  在农安县陈家店村农机合作社高大宽敞的库房内,一排排齐齐整整的农机具颇让人震撼,有现代化大工厂的气派。“我们合作社一共有48台农机具,都是最先进的。播种机免耕,秸秆直接还田。收割机一天能收8公顷地。” 村党支部书记林青远说,这些机械有收割2500公顷地的作业能力。

  “穿着白T恤悠闲地站在地边,看着免耕播种机一天就把地种了。种肥一条龙,比传统耕种方式节约差不多一半的钱。科技种粮,产量提高太多了,现在一垧地能打到2.5万斤左右。”远近闻名的“玉米王”长春九台市龙家堡镇二道河子村村民王晶这样说。

  资料显示,长春种植玉米,是清中叶由冀鲁等地农民“闯关东”时引入的。那时,耕作粗放,产量不高,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汗一脚泥,平均每公顷产量才3200多斤。

  “这些年,科技大显身手,农民种粮由粗放向精细转变。农机装备服务水平提升,生产力提高。”市农委主任王立学介绍。

  近年来,长春市重点推进了粮食重大增产技术的集成应用,全市农业科技普及率达98%以上,农作物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推广在80%以上,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100%,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借助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东风,长春市农机装备水平这些年也快速提升。农机总动力已经达到550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8万台,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4.5%。

  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同步跟进。2013年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已达1000多个,农机维修网点近2000个,乡村农机服务从业人员猛增到30多万人,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力军。

  “秋翻深一寸,顶上一茬粪”。秋季机械深松整地作业,是长春市农机化工作的一项重大创新,也是长春市增产30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的核心举措。

  长春市从2008年开始实施这一工程,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宜机耕地三年基本深松一遍的目标。通过深松整地,使土壤耕层结构发生改变,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改善,土壤蓄水保墒和抗旱能力增强,耕地产出能力明显提高。

  近几年,长春还着力推广试验新兴技术,2013年,落实省里统一部署的高光效新型栽培技术,建成高光效示范田49.32万亩;着力发展适应性农业,由被动抗灾向主动避灾转变。在干旱地区普遍种植耐旱作物和品种,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农业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关系也在调整,互促互进中提升着土地的产出能力。在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的基础上,这些年,长春市的土地集约经营不断推进。家庭农场、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越来越多、越长越快,种田能手、种田大户、知识型技能型新农民不断涌现。

  现在,全市有注册家庭农场310个,50亩以上准家庭农场411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545个。为促进规模经营,长春市还全面启动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起县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5个,乡级77个。目前,全市流转土地面积占到总耕地面积的21%。

  林成网田成方

  地肥水美稻花香

  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2008年增长13.6%,全国每60斤粮食中有1斤产自长春

  副市长陈巳说,最喜欢在飞机上俯瞰长春,林成网,田成方。黑土地美不胜收,让人心情愉悦舒畅。

  “这些用防护林隔成的农田,一个格25公顷,有效地减少了风蚀,可以欣慰地说,这些年,长春的黑土地保护得还是比较好的。虽然老工业基地财力有限,但是在农业投入上,市委、市政府还是很舍得的。”

  市政府曾两年拿出3亿元搞水利化和机械化配套,把长春市的雨养农业建成灌溉农业;高标准建设了榆树、农安两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投资6.2亿元启动建设了8大类16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120个万亩粮油高产示范片。2013年,在榆树市、农安县的旱甸子地上各建起一个农用机场,未来,农用飞机将在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方面大显身手。

  舍得换来收获。这些年,脚踏车轮的“汽车城”长春粮食生产取得跨越式发展,稳稳扛起了沉甸甸的“粮袋子”:

  粮食商品量、商品率等指标多年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全国每60斤粮食中就有1斤产自长春。其所辖县域五个县(市)区均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其中被喻为“天下第一粮仓”的榆树市曾连续摘得全国产粮大县“状元”桂冠。2013年,长春市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产量再创历史新高——196.87亿斤。

  扛起“粮袋子”不容易,扛稳“粮袋子”更不容易。要真金白银地投入,要跨过“产粮大县,财政穷县”的坎,要拒绝种植更加具有含金量的经济作物的诱惑,要克制“无工不富”漂亮GDP成绩单的冲动……

  榆树市弓棚子镇党委书记讲了这样一件事:2011年,有一家外资企业要投资1.5个亿上一个复合肥项目,但条件是多要地。我们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榆树市有着世界上少有的黑土地,是要产粮食的,不能为了短期利益、眼前利益,浪费我们的土地。”

  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长春市执行了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出台了许多“硬杠杠”:招商中占地多、效益低、污染重的工业项目予以坚决剔除;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必须以保证粮食种植面积为前提;土地流转决不能改变承包土地的农业用途。每年,县(市、区)与市里要签订粮食生产责任状,把粮食生产作为考核县(市、区)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针对目前正在蓬勃兴起的家庭农场,长春在国家已有标准外,又加了项硬指标:种粮必须在80%以上。

  “这些年,长春在城市发展路径上实行了农产品主体功能区战略,守护黑土地,并且把其中的90%用来种粮。”吉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介绍,2013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68万亩,比2008年增长13.6%。今后,长春市将继续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十二五”期间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力争实现200亿斤的阶段性水平,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贡献。

  粮食由“包袱”

  向“财富”转变

  农产品加工业成为第二大支柱产业,年产值达到1570亿元

  京粮集团古船米业榆树公司是一个30万吨稻米加工、仓储、物流基地项目。产业链拉长,品牌附加值高,带动就业,效益可观。与效益相伴的是烦恼——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每年还要产生近10万吨的垃圾——稻壳和米糠。

  现在,这些“烦恼”变废为宝。它们通过管道被直接输送到“邻居”吉林省凯禹公司的原料库。这个公司通过与吉林大学的技术合作,可以将这些垃圾通过深加工,生产纳米二氧化硅和活性炭等高附加值产品。再有剩余的,则被用作为榆树周边畜牧业发展原料了。

  在榆树市的同一个开发区内,同一个版本的场景也在上演着。中粮生化能源榆树有限公司玉米深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玉米糠,也正顺着管道来到荷兰帝斯曼集团投建的生产线上,用于生产医药中间体的原料。

  对于长春来说,从前,这种农业现代化场面可是想都不敢想的。长期以来,“粮食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现实让这些粮食主产县处境十分尴尬。

  “不能等靠要,要立足资源优势,借助科技力量,拉长产业链条, 摘掉产粮大县财政穷县帽子,让粮食变财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粮食生产。”长春市长姜治莹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长春立足资源优势,以工业思维谋划农业,开始发力农产品加工业。

  现在,大成、皓月、中粮等一批国内影响力较大的骨干龙头企业快速崛起。泰国正大集团、荷兰帝斯曼集团、福建达利园等一大批国际国内知名企业落地长春,带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了传统农业产业链的延长,提高了初级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由传统的种养业,转型升级为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资料显示,全市现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7户、省级龙头企业72户、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65户。玉米年加工能力600万吨的大成集团,是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玉米深加工企业;肉牛年屠宰能力60万头的皓月集团,是亚洲第一大肉牛屠宰加工企业。

  长春,已然不再就汽车产业一业独大,粮食已从“包袱”转化为“财富”。

  201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240元,比2008年翻了近一番。2013年长春市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342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年产值达到1570亿元,成为长春市第二大支柱产业。在日前召开的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上,长春市提出:未来,要更加多上创新型、税源型、就业型、生态型、民生型项目。

  扛着沉甸甸的“粮袋子”,擎着“汽车城”粮食梦想的荣光、责任与担当,长春,在希望的田野上继续埋头前行,奋发向上。

热词:

  • 每日农经
  • 致富
  • 致富经
  • 乡土
  • 农广天地
  • 科技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