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川川原是一名普通的农村青年,毕业后,又和大伙儿一起外出打工。虚心好学、不断追求上进的他,在三年的打工生涯中,成功实现了由“打工仔”到“老板”的角色转换……
□本报记者中原三农网记者丁需学通讯员张旭长徐光亚
今年28岁的张川川家住平顶山市湛河区曹镇乡河岸李村,两年前还是一名打工仔的他如今已是该村一家印花企业的老板了。
近日,在河岸李村紧临路边的印花厂里,身着蓝色制服的张川川正和几名农民两两一起,一趟又一趟地抬着整箱的货物往车上装。据张川川介绍,箱内装的是代本市一家大型棉纺企业加工的工装,货物在经对方质检人员严格检验后才封的箱,这单生意50余万元。
张川川5年前在朋友的介绍下,到南方一家大型印花厂打工。
张川川从小杂工做起,到学徒、技术工,再到技术助理,用了不到三年时间完全掌握了印花技术的操作和原理。学成之后,他原本想回家乡找个印花厂打工,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家乡还没有成型的印花厂,家乡被服厂的很多印花业务都是在外地完成的,于是他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
2012年5月,张川川凭着打工的积蓄,又贷了一笔创业扶持资金,通过以前打工的企业,购买了新款印花设备,建起了占地1000余平方米的印花厂。他招聘了一批村民,自己当师傅,对这些农民工手把手培训。张川川的第一张订单,就是同他原先打工的企业签订的,一下子干了一个多月。
贺勇是最早招进厂的农民工之一,如今他已是这里的老师傅了,平时厂子里生产上的事情全由他负责,张川川则主要负责在外联系业务。据介绍,厂子在投产的第三个月,揽到了为一县区环卫工作服印花的订单。当时服装已经印了50多套,刚从外地回来的张川川通过反复比较后,说颜色调重了,反光效果不好,要重来。工厂一下子损失了近万元。
“不过打那以后,那家服装厂倒成了我们的老客户,一有生意就送上门来。”贺勇说,“这几年只要和我们打过交道的,都成了这儿的回头客。”
由于印花厂实行的是按劳付酬,以产量的多少付工资,贺勇才进厂那会儿,月收入才1000来元,如今月收入已经达3000余元。对此,贺勇一直很乐观:“只要我们的质量好、信誉高,生意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刚开始厂子没名气,张川川就拿着样品到处跑着联系业务。几年下来,全省的大小被服厂几乎都跑了个遍。怕人家信不过,总是先加工后付钱,并且价格要比外地企业低许多。如今,已有十余家企业成了他们的客户,业务量2012年才40多万元,2013年已突破3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