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水县姚集乡的乡间小路上,在姚集乡陈塚点的日光温室大棚里,在姚集乡周庄村销售蔬菜的人群中……人们经常看到一个中年男子熟悉而又忙碌的身影,他就是姚集乡副乡长王伯龙。
1991年参加工作至今,王伯龙甘愿为民多吃苦、为民多服务,20多年来,他用坚实的足迹,丈量了姚集乡的每一寸土地。
1997年,王伯龙发现,该乡陈塚点的农民受传统的“一麦一豆”种植模式的影响严重。当时该点有5座大棚,其中3座已倒塌。他了解到农民有科技致富的想法,但缺资金、缺技术。于是,王伯龙就吃住在村,不厌其烦地与农民算收入账,动员他们发展日光温室。缺资金,王伯龙就到县有关部门寻求支持,为每个种植农户争取资金8000元;缺技术,他就自费到山东寿光,请来高级农艺师赵师傅,到
日光温室进行现场技术指导。经过王伯龙不懈努力,当年该点新发展日光温室10座,每个大棚年收入2万元左右。尝到甜头的菜农扩大了规模,到2004年,陈塚点已发展日光温室200座,实现了规模化生产,种植品种由单一的番茄,发展为茄子、辣椒、黄瓜、苦瓜等多个品种,实现了大棚蔬菜由一年一茬到多茬种植,年收入每个日光温室达3万多元,为当地农民年创收入600多万元。
该乡周庄、豆湾等村村民看到种植日光温室蔬菜很赚钱,纷纷加入他们的行列。后来,规模越来越大,逐步形成了姚集乡蔬菜种植园区。
2005年8月,由于连日风雨的侵袭,该园区的日光温室全部坍塌,种植户哭着、嚷着,再也不想干了。面对这种情况,王伯龙走村串户安抚种植户,鼓励他们重树信心,又四处奔走,
为每棚争取到了1万元修缮资金。王伯龙经过认真调查,发现原来的日光温室设计不合理,他找人进行修改,加固了棚体。
为畅通销售渠道,保证菜农收益,王伯龙又做产后服务。每天他以高于当地市场的价格,逐户回收成熟蔬菜,联系车辆,连夜到武汉和郑州蔬菜市场去销售,他饿了啃口干馍,渴了喝口凉水,常常累得他晕头转向,可是为了农民多挣点钱,他都咬牙坚持。当王伯龙把一张张钞票送到菜农手中时,菜农都喜笑颜开,这是王伯龙无比欣慰的时刻。每座大棚年收入3万多元,腰包鼓起来的种植户盖上了楼房,开上了轿车。
如今,王伯龙用心血描绘的600座日光温室画卷,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年每棚以10万元的收入,回报着乡亲,助推菜农走上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