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三农 > 地方三农 >

老支书张金山的治村故事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24日 09:55 | 进入三农论坛 | 来源:农民日报 | 手机看新闻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完整视频 完整视频
channelId 1 1 1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三农首页 栏目 致富 农产品 微博 导航

三农资讯

国内 | 国际 | 农经 | 人物 | 农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创业 | 技术 | 资讯 | 榜样 | 点睛 | 宝典

农产品交易

供求 | 产品 | 市场 | 行情 | 报价 | 批发

  晓鲁

  2011年春夏之交,陕西省子长县正值村支书换届之际,南沟岔镇张家湾村却“炸了锅”。原来,连续担任村党支部书记50余载的老支书张金山,因年事已高、身患疾病,主动请辞退出村支书岗位。消息传出后,村“两委”班子极力挽留;村民纷纷登门请他继续带领大伙儿致富;县、镇人大主任、书记等相关领导也先后致电或当面挽留。最终,年届古稀的老支书、陕西省劳动模范张金山,又一次全票当选。

  打坝淤地四十余载

  张金山出生在陕西省3大贫困山区之一的白于山区,黄土高原在这里被洪水冲刷得沟壑纵横,植被破坏严重。

  张金山小学没毕业就回村务农,1955年,张家湾村成立初级社,他被村民推举为初级社社长;1957年,转为高级社,他又转为高级社长;1958年,村里组建党支部,他担当起第一任村支书。从此,带领父老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成为张金山毕生的追求。

  村里人多地少的现状制约了农民摆脱贫困的脚步,只有增加耕地,农业发展才有保障。说干就干,这一年,他扛起铺盖卷,带领社员吃住在山梁,在窑则山沟筑起村内第一座土坝,利用山洪冲积淤地25亩。翌年,坝地的粮食产量令社员们笑逐颜开,更加激发起村民们打坝淤地的积极性,张家湾从此开始了40余年筑坝的历史。

  说起40多年打坝淤地的艰难历程,年长的村民们如数家珍。在张金山的带领下,村民们从1962年春开始,积年累月,先后在老草湾沟、东家湾沟、牛峁沟、窑则山沟、常嘴梁沟等地打坝淤地。1998年,一、二、三号坝俱被山洪冲毁,村民们用5年时间完成全部修补工程。

  1998年夏的一个滂沱雨夜,山洪咆哮卷过三号坝,冲毁二号坝,击溃一号坝,数百亩玉米夷为平地。次日黎明,张金山当即协调物资,筹措资金,组织劳力,率领村民奔赴一号坝,上山动土开工生产自救。次年,一号坝终于在农历三月初十竣工,正好赶上种玉米的最佳时节。当月,全县地膜玉米种植现场会在张家湾成功召开。

  2006年,时任延安市长来到张家湾村,张金山指着坝滩两侧的大山,信心满怀地介绍说,村里准备将两座山的一半摊平,将坝堤再增高16米,坝地垫高2米,坝内面积增至1000亩,人均增加耕地3.2亩。水利专家表示,工程彻底完工后,可以保证7.5公里的深沟免于洪涝灾害困扰。

  不谋私利丹心为民

  张金山之所以受到村民长期拥戴,并能在村支书岗位上干出骄人业绩,究其根源,在于他舍小家顾大家,不谋私利,丹心为民。

  那是一年冬季,一尺来深的大雪纷扬。村里的韩姓夫妇哭着来到老书记家中,述说他家的一窑砖还没烧好,但煤已燃尽。如果拖到第二天,一年的辛苦就会前功尽弃。老支书二话没说,出门召集20多位村民拉上十来辆架子车,顶风冒雪到十公里外的煤矿连夜拉回煤炭。

  张金山为村民着想,不仅是帮村民克服困难、送去温暖,更主要表现在他善于学习、领会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千方百计为群众谋福利,想方设法为村民减轻负担。

  当年,电线通到张家湾时,上级要求人均缴费100元,人口多的家庭因一时筹资困难,请求放弃。张金山得知后,抓住扶贫政策机遇,积极到县里争取扶贫资金,使全村人家都用上了电。张家湾村的自来水,也比其他村早用上好几年;村里过去的土路,也都修成了柏油路。

  有一天,老支书正在地里干活,突然听到附近传来呼救声,原来是村民家的驴棚倒塌,将喂牲口的老汉压埋在棚下。老支书钻进棚内忙着清理废墟救人,不料驴棚再次坍塌,棚架砸在老支书的肩头上,为避免被压老汉再次受伤,他一直支撑到救援人员赶到,才在众人帮助下移开压在身上的重物。最终,老汉不幸去世,时值盛夏,他的儿女都在外地打工,老支书又用自家钱粮为其料理后事。

  坚持原则民主治村

  张金山自1957年9月入党以来,始终以政治责任感为动力,从思想上、作风上加强自身建设,出色完成各项任务。和他一起工作20多年的老会计说:“我最清楚张金山了,他办事讲究原则,村里大事都是征求了大家意见才决定的。”

  2001年,县、镇农业调研组来村考察,觉得张家湾种植蓖麻最适合,并愿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并希望老支书当场签订种植合同。张金山认为,这是事关全体村民利益的大事,不能擅自替村民做主。当晚,张金山召集村“两委”会议,经过讨论,最终通过了种植合同。第二天,老书记又把村民们召集起来,集体讨论建蓖麻种植示范点的事儿。经过讨论,得到与会村民的认可。张金山这才向有关领导汇报了讨论结果。

  类似的事儿还有很多。张金山说:“大家的事还需要大家来决定,村干部是为村民服务的,决不能抢了大家的决定权,村干部只有把工作做足,大家才能信服。”张家湾村也因此曾被命名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世纪之交,当地响应中央退耕还林号召,推行圈养羊的政策,县里贴息贷款发放小尾寒羊,每只按800多元拨付到村,村民们普遍感到价格偏高。张金山主动到业务部门反映情况,并找到主管县长,请求派专业人员为自己把关,独立组团到外地采购小尾寒羊。经过领导批准,老书记带人踏上征途。一路上,他们精打细算,刨去伙食、运费,每只羊的成本不足300元。此举得到群众交口称赞。

  勇挑重任坚守山村

  自1955年担任初级社社长以来,光是跟张金山一起工作过的乡镇党委书记就有30任。这期间,他也曾有3次走出大山、跳出农门的契机,但他没有忘记自己对乡亲们的承诺,牢记村民的信任与重托,毅然坚守在张家湾的土地上。

  带领村民发展生产,走共同致富道路,就要心里装着群众,容不得半点私心杂念。20世纪70年代初,上级分配给村里一个西安市纺织厂的招工指标。18岁的大女儿希望能跳出大山,当名纺织女工。张金山却不容置疑地将名额分给了一位男青年。张金山共有7个儿女,没有一个孩子是通过他的关照跳出农门。

  由于张金山长期身处打坝淤地一线,落下严重的骨关节风湿病。2013年夏末,张金山在县医院输液时,听到大暴雨的天气预报。老支书不顾大夫、家人劝阻,当即赶回村庄,布置抗险救灾;同时,在村委会院内搭建数座临时帐篷,将村内190多名人员安全转移到村委会、图书室。大雨倾盆,20多天连绵不断,延安遭遇百年未遇的洪涝灾害,由于措施得当,张家湾只有两孔砖窑受损,没有人员伤亡。

  为响应党中央“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的号召,1999年秋,村“两委”班子在上级支持和村民拥护下,对周围山头进行了总体规划,一次性退耕1400多亩,会战65天,新修梯田677亩,栽梨树200亩、刺槐255亩,套种沙棘和仁用杏树900多亩,种植沙打旺360多亩、苜蓿1000亩,建立起千亩草籽示范基地,在全镇率先完成退耕还林、还草的任务。

  历经多年的改造建设,张家湾村这片曾经不适合生存的地方,呈现出“梯田平展展,绿树盖山坡,沟底坝连坝,四季清水流”的一派新气象。昔日的贫困山村,如今成为当地的富足村,坝地旱涝保丰收,粮食亩产接连翻番,年人均收入达8300元左右,全村78户336人走上小康之路。

  在骄人业绩面前,村民没齿难忘老书记张金山。从1973年至2002年,他先后担任子长县历届党代表,并连续当选十五、十六、十七届县人大代表,而且获得陕西省和国家水土保持先进个人称号等无数殊荣。

热词:

  • 每日农经
  • 致富
  • 致富经
  • 乡土
  • 农广天地
  • 科技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