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贵阳数字化禽蛋配送中心在所售禽类的脚环套上二维码,顾客扫描即能在手机客户端查询其从养到卖的相关资料。这本是让贵阳市民吃得放心的举措,但推行不久便陷入尴尬——市民不买账,商户有怨言。
按说,给活鸡脚环套上二维码,用手机扫描就能起到溯源作用,这样的安全举措既与国际接轨,也是国内的大势所趋,是值得肯定的。为什么推行一周却遭遇尴尬,“夭折”了呢?“市民不买账,商户有怨言”的背后,又有着什么深层的原因?笔者看来,无非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脱离了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家庭结构决定了去菜市场的大多是大爷大妈,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连智能手机都不一定有,即使很奢侈地拥有一部智能手机,恐怕也很少有人会使用,更别提扫描二维码了。再者,扫描二维码需要手机流量,也就是说,是需要花钱的。这些大爷大妈平日为了一把蔬菜都要货比三家,斤斤计较,又怎么会大方地开通数据流量去扫
描二维码查询活禽来源呢?其三,给活禽佩戴二维码无疑会增添商贩的工作量,而且即便真的给活禽佩戴了二维码,愿意扫描的顾客不多,商家自然不愿自寻烦恼去佩戴二维码,这样二维码就会形同虚设,无人问津就不足为奇了。
商家给活禽佩戴了二维码,就一定能保证其质量安全吗?我看未必。因为二维码不是养殖场从源头给活禽佩戴的,而是由零售商在出售之前半道给活禽戴上的,谁能保证,零售商佩戴二维码的活禽不会是一些问题鸡呢?没有严格的监管,利用二维码这样的溯源系统本身就缺乏生命力,注定不会长久。
只是给活禽佩戴二维码显然不足以改善餐桌安全,唯有建立完善的安全溯源制度,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加大食品安全的执法力度,才能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同时,既然活禽溯源是大势所趋,说明这一措施是符合未来的消费潮流的,只是现在的条件不成熟,相关硬件设施和制度都还不健全,阻碍了效果的显现,那么不妨从现在开始,培养公众的的食品安全意识,只有这样,扫描二维码这样的食品溯源才能日渐受到公众的重视,继而成为公众采购的自觉行为。
□刘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