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少雅
正月初六,新年的鞭炮声已经变得稀稀拉拉,在河北省武安市杨邑镇磨盘峧村,50多岁的杨生有老汉和妻子吃完午饭就忙开了,显得比大年三十还要兴奋忙碌,在厨房里蒸鱼烹鸡,准备着自家的“团圆饭”。
原来,杨老汉的两个儿子今天要回来了。见到记者上门,他热情地留记者一起吃晚饭:“两个儿子都在火车上,下午就能到家啦!今天要补过一个团圆年!”
杨老汉有三个儿子,全部在外打工。大儿子杨寅强在石家庄做销售,已经凑够首付在当地买了套小房子,没有回来过年。二儿子杨富强和三儿子杨龙强都在北京做保安,初五工作任务才刚刚告一段落,两兄弟急匆匆地做了工作交接,初六便坐上火车往家赶。
今年28岁的杨栓梨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为了迎接亲人回家,她一早把与公婆合住的小四合院收拾得干干净净。说起自己在外打工的丈夫杨富强,这个年轻的妻子显得既心疼又委屈。刚结婚时,丈夫还在离村子几十公里远的县城铁厂打工,一个月有2000多块钱的工资;后来铁厂效益越来越差,富强拿回家的钱也越来越少。随着两个儿子先后出生,“一个月光奶粉钱就要六七百元”,富强终于决定出远门打工。
富强先是在江苏无锡的一个酒吧当服务生,管吃管住,每个月可以给家里寄3000多块钱。2013年12月,弟弟杨龙强介绍他到北京做保安,虽然收入也不算高,但一来比较稳定,二来离家更近些,遇上急事能请假回来。去年腊月农民工返乡过年,北京的用工比较紧张,富强便留了下来,希望春节加班多赚些钱回去。
“富强刚刚外出的时候,我真发愁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怎么办,可挺一挺也过来了。”栓梨抱着小儿子,笑得有点勉强。她说最害怕夏天的晚上,依山而建的房子总是有潮气,蝎子之类的小虫子经常爬到床上来,“我睡到半夜总要起来几次,怕有东西咬着孩子。”
杨老汉和儿媳妇栓梨盼亲人心切,一遍遍地拨通电话,催问火车到哪儿了。记者也接过电话与富强聊了几句:
“想孩子吗?”
“怎么不想。在外头这两年,家里什么也照顾不上。”
“这次回来能多呆两天吧。”
“也呆不了几天,十五前就得回去了。这次还是托别人替我上几天班。”
“在北京生活得好吗?公司给你交五险一金吗?”
“过得还行,管吃管住,挣的钱基本都能给家里。五险一金没有,我们就是临时工,他们给俺弄得也不正规。”
杨老汉说,磨盘峧村有50多户人家,因为村里地薄,附近又没有多少就业渠道,几乎所有的青年男子都外出打工了,留下媳妇照顾老人和孩子。
“等孩子稍微长大一点,我也想去北京打工,一来可以给孩子上学多攒点钱,二来夫妻俩也能在一起。”栓梨说,随即她又有点发愁,“就是孩子要交给老人照顾了,爹娘都不在身边,太可怜……”
说话间,富强兄弟回家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一盘盘美食陆续摆上桌,记者急忙告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