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三农 > 致富殿堂 >

作坊变园区生态兴产业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07日 09:13 | 进入三农论坛 | 来源:农民日报 | 手机看新闻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完整视频 完整视频
channelId 1 1 1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三农首页 栏目 致富 农产品 微博 导航

三农资讯

国内 | 国际 | 农经 | 人物 | 农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创业 | 技术 | 资讯 | 榜样 | 点睛 | 宝典

农产品交易

供求 | 产品 | 市场 | 行情 | 报价 | 批发

  本报记者 马玉

  驻足在新落成的博物馆内,王占峰老人从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和文字中找寻着自己的记忆和曾经的那些梦:30年前,在外务工已是万元户的他回到荒凉的家乡,承包了一条秃秃的沙沟搞起了绿化。今天,这条沟里种满了果树,绿化面积由最初的150亩扩大到3000亩。

  与他的记忆一同被镌刻在博物馆内的是山西右玉人的绿化史:19任县委书记、60年的奋斗,将一块不毛之地改造成塞上绿洲。绿色梦圆了,“右玉精神”不胫而走。

  而在他心里的另一个梦也在逐渐变为现实。农民收入从数百元到上万元,财政收入从2005年8000多万元到2013年突破8.6亿元。这个总人口10万、农业人口近80%的贫困县凭借生态畜牧、农业产业化、园区建设等一系列实践托起了他和右玉人的致富梦。

  绿色基调上的新思路

  威东村村民马宝记得,一亩地打下50多公斤粮食的日子,一件衣服在孩子中从大穿到小,家里的油灯陪伴他过了大半辈子。而像他这样的情况存在于右玉的大多数村子中。

  拥有53%森林覆盖率的右玉,在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光环下却有着一个尴尬的现实:贫穷。

  如何脱贫?右玉人开始思索发展的瓶颈和路子。囿于传统一亩三分地的“作坊式”生产和“提篮小卖”的经营方式,与产业化、市场化脱轨的农业必会提振乏力;单一的农业主体,自给式的畜牧养殖,设施农业的匮乏限制了农民的增收渠道;从植树造林到守山护林,固守着绿色银行却忽略了生态的经济效益。

  向生态要效益,右玉县委书记苏连根讲出了发展的方向:“围绕绿色做文章,精心打造生态产业链条,着力开发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三大'板块经济,做足做活生态文章,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如今的右玉,92.6%的沙化面积得到有效治理,坐拥着150多万亩树、50多万亩草。2010年,随着山西转型发展口号的提出,右玉确立了“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和生态畜牧富民战略。一手抓生态建设、一手搞畜牧发展,实现绿化与发展同步,生态与效益并行,走出一条绿色产业基础上的农业现代化路子。

  大小园区联动农业“接二连三”

  威东村是一个集结15个山区村、140多户村民的移民村落,人均两亩地的现状让很多村民选择外出务工。随着日光节能温室园区的建立,140个大棚落座村里,全村一半的村户都种起了蔬菜。2013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5400元。传统农业村变成了蔬菜园区。

  高墙框村是有名的绿化植树村,如今也通过绿化找到了致富的路。村支书李瑞说,全村80%的人种树育苗,苗木销往内蒙古等地,1亩地收入突破万元。

  在右玉,类似这样有着各自区域特色的种植、畜牧养殖、苗木园区竞相形成,一改往日家庭作坊式的种养模式,承载起村民的生产生活,构建起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成为农民增收的稳定支柱。

  昔日的家庭生产不仅带来低效益的农产品,也催生了销售方式上的“提篮小卖”。

  坐落在梁威工业园区内的臣丰苦荞公司,依托先前做流通的优势,向上游农业延伸,连接了2000多农户、6万亩的苦荞种植基地,拓展下游,引进了麦粉、荞麦床上用品和凉茶加工的生产线,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运营模式。

  围绕荞麦、燕麦等小杂粮优势和牛羊等畜牧优势,右玉引进了汇源、六味斋、中大科技、臣丰苦荞、玉羊公司等一批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牛羊肉、小杂粮的现代化深加工,形成公司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格局,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得到调整。

  目前,12万亩燕麦种植园区、20万亩杂豆生产园区、10万亩荞麦生产园区等一批突破一村一园的连片大园区正在右玉形成。落成的占地3万亩的梁威工业园区以新技术承载着9大系列、48个品种的农副产品深加工。

  园区推动农业,企业带动产业,借助园区与龙头企业,右玉推进农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的高效现代农业迈进。紧扣产业化主题,右玉提出“十二五”末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5%以上。

  从“小作坊式”种养到现在园区化的种养,从“提篮小卖”到“产、供、销”一条龙的企业化运作,农业的现代产业化思路成功应验。

  不仅如此,结合西口、边塞文化,右玉围绕生态做旅游文章,建成一批生态景区和古文化旅游区,举办了一系列的体育赛事和西口文化节庆活动,形成了生态兴旅游、文化促旅游、旅游带经济的发展格局。

  至此,一条突破传统单一农业格局的融合生态、农牧、加工、旅游的发展道路跃然眼前。

  帮扶结出致富果

  谈起村庄的变化,高墙框村的村支书李瑞说:“村里的广播大喇叭,以前是喊着收东西,现在可是给村民发东西了,有保险、补贴、技术……”

  高墙框村是育苗木的产业村,也是政府的帮扶点。从资金、技术到苗木、市场,县里帮助解决,全村一半的土地用来种树,村民1亩育苗收入1万元,人均收入早已突破5900元。

  梁家店村是奶牛大村。县里扶持奶站扩建、园区建设和饮水设施建设,养牛给补贴,并促成该村成为伊利集团的原料点,保证了牛奶的销路。2013年,养了30头牛的村民杨喜收入达15万元。

  农民缺什么,政府补什么,输血式的政府扶持、产业布局在拓展着农民的创业增收路。而类似这样规模化、区域化的专业村在右玉已遍地开花。

  针对发展的新形势,右玉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若干意见》,制定了领导干部包乡(镇)、联企、联校等一对一的帮扶机制;建立干部联系分包项目责任制,现场办公,及时解决。苏连根说,60多年绿化奋斗的历史形成了干部群众同心实干的良好作风,也塑造了转型发展的推动力。

  政策引导、政府扶持,园区化布局、产业化经营,右玉发展新的增长引擎正在壮大。

热词:

  • 每日农经
  • 致富
  • 致富经
  • 乡土
  • 农广天地
  • 科技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