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三农 > 科技致富 >

春联里的幸福味道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31日 05:11 | 进入三农论坛 | 来源:人民日报 | 手机看新闻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完整视频 完整视频
channelId 1 1 1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三农首页 栏目 致富 农产品 微博 导航

三农资讯

国内 | 国际 | 农经 | 人物 | 农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创业 | 技术 | 资讯 | 榜样 | 点睛 | 宝典

农产品交易

供求 | 产品 | 市场 | 行情 | 报价 | 批发

  在国人眼里,春节无疑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庆了。即使是在节庆名目繁多、“大举进攻”的时下,过年的崇高地位依旧岿然不动,生命力仍然蓬勃旺盛,都会毫不吝啬地倾注自己的能量和热情把年过好。所以,各家各户对于做好过年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也就没有马虎怠慢的。民谣唱道:“二十三供灶仙,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磨黏谷,二十六割肥肉,二十七杀小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上香斗儿”,这实际上是明确规定了年前各项准备工作的基本内容、主要方法、实施步骤,精神、物质“两手抓”,简直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且环环相扣。但忙归忙,累归累,就在这忙活与劳累之中,幸福的味道已悄然弥漫开来。

  所谓“二十四写大字”就是写春联、贴春联。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挂桃符过年的习俗,百姓认为桃木具有驱鬼避邪的功效,而神荼、郁垒两位门神又身怀监督恶鬼的非凡才能,于是就把他们的高大形象恭敬地画在长六寸、宽三寸的长方形桃木板上,过年时张挂于大门两侧,以保一年平安,正如北宋名相王安石所吟:“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而春联的肇始,首功当推后蜀少主孟昶了。有一天,孟昶命学士辛寅逊在桃板上题词,又嫌他写得不工整,便亲自挥毫泼墨,写下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佳句。这位五代时期的小国君王,虽在治国理政上鲜有功绩,却凭此“史上第一联”名扬青史。而春联习俗的普及,明太祖朱元璋居功甚伟,帝都金陵后,他不但要求过年时“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而且还微服私访、狠抓落实,甚至亲自为一户做阉猪生意的人家写下过“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名联。从此,每当除夕将临,家家户户纷纷购买春联,有的还自己泼墨挥毫,将家宅门户装点一新。

  在我这个小家为过年忙活的准备工作中,最重视、最积极的,应该算是写春联、贴春联这事儿了。

  当时间进到了农历十一、十二月时,我就要开始盘算着准备对联纸了。早些年常用的办法是买来一叠大红纸,趴在地上逐一裁成对联与横批的尺寸。后来讲究些了,不但用上了洒金的、描金暗纹的红纸,甚至还能用上洒金或印有暗纹的生宣红纸,不过还得自己动手把大纸裁成长条。而现在方便了,在店里可以买到裁制精良的对联专用纸,上面用金色淡淡印着梅、兰、竹、菊、万寿、团龙等吉祥典雅图纹,还分为五字、七字、九字联等不同品种,琳琅满目,规整雅致,书写方便。就在这对联用纸的变化中,就能感觉出不少幸福感来。

  纸有了,关键在写。作为“我家著名书法家”,真是应了“少年不努力,老大徒悲伤”的古训了。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书写春联的热情与干劲,因为春联文化的一个独特魅力,就在于准入门槛不高,只要恭敬、喜庆、合时宜,谁写都行,写成啥样也行。我们经常可以看见,有些人家贴的是家中稚儿写的对联,尽管大小参差、横斜竖歪,但那份喜庆却分毫不减。这个“低门槛”极大激发了我的积极性。每当夜深人静,在温暖明亮的灯光下,铺展红纸,轻舔笔锋,屏神静气,满眼是红色、金色与墨色交织舞动的曲线,耳畔轻闻毛笔与纸张间细微的摩挲声,空气中飘荡着似有似无的松墨香,这种温润、柔和的感觉,很舒服。

  最具喜庆仪式的当是贴对联了。到了大年三十下午,老母亲和妻子在厨房里忙碌着年夜饭,餐桌上陆续摆上了盘盘碟碟,年味和着食物的香味,丝丝缕缕刺激味蕾、沁入心脾。这时,我和女儿开始贴春联。通常是我踏梯登高去贴,女儿在梯旁负责安全工作,同时校对对联的上联下联、左右高低,并及时递上胶带。父女俩边贴边聊着天,有时还会对对联的内容作一番品赏。我家门上的对联通常是一年一年往上叠加,加到五六层了再集中清理一次,由于这个习惯,我居然保存下了自己十几年来写贴的对联,这算是我收藏的最文化的东西了。对联贴好后,随着自己一声呼唤,母亲和妻子来到门前欣赏起对联来,全家都沉浸在这种和睦爱亲、其乐融融的幸福氛围之中。

  这种由写贴春联带来的幸福感,使我陶醉其中,而且还很愿意与亲朋好友们共同分享,常常在年前“积极主动”地送上一副两副春联,也不去多想人家喜不喜欢,有没有贴春联的习惯,很有点“硬性摊派”的意思。眼看今年的春节就要到来,我又写了春联,准备再送亲朋好友,送上我的衷心祝福。

  这就是我的春联里的幸福味道。

热词:

  • 农村公路
  • 交警部门
  • 安全行车
  • 农村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