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级科普惠农兴村先进个人评选揭晓,曾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吉林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优秀科普带头人、吉林市“党员带头创富先进个人”、桦甸“双学双比”致富女能手等称号的潘淑红再获殊荣。
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现任金牛饲料养殖有限公司董事长、桦甸市二道甸子镇黄牛养殖协会会长的潘淑红多年来带领着当地农民,不断在创业致富的道路上耕耘。公司现有固定资产1500万元,年育肥牛出栏1500头,基础母牛存栏260头,年收入可达90万元。
勤学苦练闯出致富路
高考那年以5分之差痛失大学梦的潘淑红从未放弃过学习和追求。2005年牛市行情看涨,想到本地山多林茂、草场丰富、水源充足的优势,她动了发展黄牛养殖创业致富的心思。当时,亲朋好友都替她担心,甚至连年迈的父母都劝她说:“闺女,咱别养牛了,干点啥不好,又累又脏的,人常说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赔了可咋办哪?”可她经过认真思考,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
为了建黄牛养殖场,2006年3月,潘淑红先后到长春皓月集团、榆树市五棵树镇、哈尔滨等地的黄牛养殖场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规模化养殖技术,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回乡后,她就开始着手创业。她和建筑队工人一起在工地摸爬滚打,整整两个月没回过家。7月,黄牛养殖基地终于建成了,并取名为“金牛饲料养殖股份有限公司”。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公司成立之初,潘淑红对抓牛、生产糖化饲料、饲养、防疫等业务还不熟练。为了尽快掌握养牛技术,她整天和饲养技术员、防疫员在牛舍边实践边学习,经常是浑身上下沾满牛粪,需要给牛灌药时,又常常被牛踢到,弄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就算如此她也咬牙坚持着。
由于勤奋学习,敢于实践,潘淑红很快就掌握了黄牛繁殖、育肥技术及购销技巧,从饲料配方、饲养流程、卫生防疫、牛舍消毒、称重量等各个环节都做到了心中有数,成为当地闻名的养牛专家。现在牵出头牛,她打眼就能看出这头牛毛称多少斤,大约能出肉多少斤,上下不会超过10斤分量差。成熟的养牛技术也使她的事业快速发展,公司在她的带领下,当年出栏育肥牛200多头,纯收入30多万元,黄牛育肥取得了成功,为她闯出了一条致富路。
富不忘本甘为“孺子牛”
多年以来,黄牛养殖一直是桦甸市二道甸子镇农民的主导产业,当地的黄牛养殖户占农业户的60%以上,但基本为一家一户的家庭分散式经营,科技水平低、销售渠道不畅、经济效益不高。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发展壮大本地的黄牛产业,2006年下半年,潘淑红协调成立了二道甸子镇黄牛养殖协会并担任副会长一职。在她的积极努力下,协会开始尝试“龙头企业+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即通过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由协会组织协调会员,规范养殖模式、市场定价、上下游市场等因素,形成当地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的黄牛产业链条,从而带动农户养殖共同发展的产业模式。
协会成立后,针对以往广大养殖户饲养的都是本地架子牛,产肉少、品质差、价格低,难以占领市场等问题,成立了良种繁育技术服务部,聘请专家授课,引进德国进口品种,进行本地黄牛改良,并为协会会员提供无偿的技术支持。科技改良后,使本地黄牛的产量、质量都显著提高,经济效益更是达到原来本地牛的两倍以上。同时,协会组织黄牛产业大户,利用灵活畅通的信息网络,搭建起了黄牛走向市场的桥梁,引导村民更加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由原始的分散饲养向规模化饲养方式过渡。在潘淑红的引导和带动下,在村党组织的协调下,现在协会会员已达到167人,共建立了3个牧业小区,联系、扶持育肥牛大户76户,黄牛存栏量达到1.8万头,年消耗玉米秸秆1.2万吨,实现经营性收入2700万元,户均增收5万多元。协会还带动周边发展养牛户576户,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000多人,仅此一项就增加农民收入8250万元。全镇农户依托黄牛养殖、育肥产业,经济状况大为改观。
如今,作为现任桦甸市二道甸子镇新风村党总支书记、金牛饲料养殖有限公司董事长、镇黄牛养殖协会会长、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欣民土特产加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拥有这一堆头衔的潘淑红在意并努力践行的,是要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甘为他们科技致富路上的“孺子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