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首府德令哈市,到格尔木市,再到都兰县,—路驱驰在天高地阔、远山连绵的柴达木盆地腹地,行经之地,除了荒漠、戈壁、盐滩、草地,还有树木葱茏、田畴阡陌的绿洲。在海西州农科所试验转化基地、格尔木市大格勒乡、青海省诺木洪农场、都兰县小夏滩村,驻留之所,动辄成方连片、绿叶红果偎依的枸杞丛林,正浓笔重墨书写着柴达木枸杞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2008年至今,在“东部沙棘、西部枸杞”的青海“生态立省”战略下,海西州枸杞从零星种植跃进到30多万亩,成为宁夏之后全国第二大枸杞种植区。而伴随枸杞种植规模化、规范化和产业化的迅猛发展,柴达木枸杞也以其优良品质在国内外市场叫响。
自然禀赋得天独厚
海西州农科所枸杞试验转化基地位于德令哈市郊外,150亩枸杞种植示范田与附近农户数千亩枸杞田,地头相接连片。此时正值“第四茬”采摘,新鲜的枸杞果平铺在网底盛具中晾晒,晒场满目红彤彤。由此放眼远望,依红偎翠的枸杞树、茂密挺拔的白杨林、羊群散漫的浅草地,依次铺陈到远处山坡,极目处更有雪山之巅与蓝天白云相映。
在海西州采访时,柴达木盆地的早晚间已秋凉袭人,而在白天仍是骄阳似火,紫外线分外强烈。这里日照充分,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在海西州农科所所长、研究员任刚看来,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正是高品质枸杞“不可多得”的先天条件。
“枸杞喜温耐旱,温差大也有利于蛋白质和糖类的积累”,摘下成熟饱满的果子品尝,任刚不无炫耀地展示,“这是我们选育成功的柴杞1号,另外还有2号、3号,都是果大肉厚,达到贡果级别的占70%,合着100到130粒重50克。“其中,柴杞1、2号以制干为主,制干比达3:1,领先其他品种;柴杞3号属水果型,皮薄、汁多、味甜,单果就重达4克”。
在当地,枸杞病虫害很少,“气候干燥、紫外线照射就帮了大忙”。
这里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而蒸发量大过10几倍。“灌溉用水都是纯净的雪山融水,绝对纯净无污染”。
柴达木盆地农地土质也非常适合枸杞生长。“都是沙性土壤,透气性好,便于地温
提高,因此枸杞根系发达,植株生长快,抗病能力也强”。
“土壤还富含钾、氮等成分,经检测,柴达木枸杞黄酮、总糖、多糖、氨基酸总量都比其他产区明显提高”。
任刚还提到柴达木枸杞用地的“历史清白”。农地大都开发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长期种植青稞、春小麦和油菜“老三样”,一直是传统技术耕作,没有农药残留,没有工业污染源,不存在重金属超标问题。
柴达木盆地枸杞“得天独厚”,同样让青海省诺木洪农场副场长张冬生由衷骄傲。“柴达木是枸杞原产地之一,农场周边就发现了14种原生枸杞,其中一种珍稀野生黑枸杞,药用价值远超其他品种”。
在农场上千亩的枸杞试验田中,两株两人多高、格外粗壮繁茂的枸杞树十分显眼,树周铁栅栏上还系满了黄白色哈达。张冬生介绍,这两株枸杞树经专家鉴定,树龄都在300年以上。
地处柴达木盆地南部,有“戈壁绿洲”美誉的诺木洪农场拥有75000亩耕地,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人工驯化、种植枸杞,但当时因循“以粮为纲”观念,规模不过数百亩。近年来,随着调整产业结构步伐,枸杞种植迅速扩大到6万多亩,年产值达6亿多元,成长为农场支柱产业,被誉为“全国最大集中连片枸杞产区”。
规范种植科技护航
在柴达木枸杞产业采访中,“绿色”、“有机”、“无公害”、“零农残”是当地人常念叨的热词。海西州农牧局局长刘国顺表示,“自然禀赋是我们的优势,从枸杞产业发展起步,我们就强调,一定要坚持打造绿色品牌,走高端产品路线,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
推动枸杞产业绿色发展,农林科研机构责无旁贷。海西州农科所所长任刚语重心长——“科技要为生产服务,对问题要保持敏锐,超前去做”。
十年前,农科所枸杞试验转化基地就开始着手驯化、杂交枸杞新品种,并因地制宜探索“柴杞”标准化种植技术,形成了一系列种植标准和规范。
病虫害防治是重中之重。柴达木枸杞病虫害主要是蚜虫、螨虫以及白粉病。每年枸杞开园之初,松土作业采用浅翻技术,消除寄生虫隐患,并修剪清除虫病残枝,施用石灰水制剂防止虫害。除石灰水矿物源农药,还经严格筛选,推广使用植物源生物农药藜芦碱,其中成分可为枸杞在生长中吸收转化,实现农药“零残留”。为枸杞施肥培壮,农科所研制出配方绿色有机肥料,加以推广应用。
每年采收季一过,再次施用矿物类农药石灰水等。
针对柴达木枸杞生长期较短,采收轮次少的情况,科研人员创新枸杞修剪技术,设计合理树型,使枸杞挂果从7月20号提前到7月10号到15号,并促进枸杞速生,增加了一轮次采摘。
栽植、修剪、施肥、灌溉、除草、病虫害防治、采摘、制干、储藏,一系列规范化种植技术的制定推广,为柴达木枸杞种植规模化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德令哈市柯鲁柯镇高效节水枸杞标准化种植基地的万亩枸杞田,就是光彩夺目的一帧写照。
这里建有占地数亩的绿色有机肥料发酵池,零农残病虫害防治药物采用达百分之百,均为1.5B3米大行距栽植,全程实现机械化施肥。并引进先进节水灌溉技术,铺设了总长近40万米的滴灌管道。尤值称道的是,经权威机构认证,“基地枸杞110项检验指标符合有机产品的质量要求”。
而在格尔木市亿林枸杞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枸杞产业开发也频频出彩。该公司建成有机枸杞种植示范基地1400亩,农户合作基地5300亩。枸杞干果产品先后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有机转换产品认证,以及欧盟、美国、加拿大、日本BCS有机认证。产品远销欧美和亚洲地区,出口单价连续4年全国最高,成为“柴杞”高端品牌的代表。
做大做强产业品牌
在传统的农牧区推广发展枸杞种植,面对的有农户耕种观念和习惯问题,更有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难关。
海西州农牧局副局长、州枸杞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新建对此颇多感受,“改种枸杞,从头干起,头两年没效益,老百姓担心怕风险”。
针对枸杞产业起步阶段的问题和困难,海西州在科学调研和充分论证基础上,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人,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
对枸杞种植户,由政府出资提供优质种苗,并给予一定生活补贴。村干部们被动员起来,率先在耕地里栽上枸杞苗。事实上,这些枸杞种植户也都成为最早发家的一批人。当初抵触、观望的农户眼见为实,都开始大种枸杞。州政府主导成立了海西州枸杞产业协会,由李新建领衔会长,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专门部门强化专业化服务,上接市场,下连农户,搭建起生产和销售的桥梁。
同时,政府打出推行“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发展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基地”,建立“政府十企业十中介十农户”的标准化生产推进模式,构建柴达木枸杞信息网络平台,大力宣传推介枸杞品牌等一系列“组合拳”,提升产业发展支撑水平。
为严格枸杞质量安全监管,海西州出台了《关于绿色食品枸杞生产中严禁使用化学农药及食品添加剂的意见》、《柴达木绿色枸杞生产技术规程》等,并在格尔木市启动建设国家级出口枸杞质量安全示范区,通过资金扶持引导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洁净化晾晒、绿色食品认证管理等。
仅在格尔木市,2008年至今,当地政府为枸杞种植户发放种植补贴、购置种苗,投人资金就达2800多万元。举办枸杞种植技术培训班164期,7000多人获益。2013年,该市枸杞种植面积快速增长到4.1万亩,其中耕地转化2.9万亩。
到目前,海西州枸杞种植总面积达逾30万亩,提前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2012年枸杞干果产量达2.6万吨,产值超10亿元,占农牧业总产值的37.7%。李新建介绍,今年进人盛果期的枸杞有22万亩,产量预计可达万吨,干果产值同比增加50%。
在“柴杞”品牌战略引导下,海西州枸杞产业“林下经济”和精深加工业蓬勃发展。目前已形成了枸杞蜜、枸杞鸡、枸杞羊等多种林下产业,枸杞新产品则开发出籽油、浓缩汁、干粉、果酒、泡腾片等20多种。在格尔木、诺木洪、德令哈建成3个制干基地,引进培育枸杞种植加工企业32家,建成浓缩汁生产、保鲜、色选生产线9条。诺木洪枸杞交易市场已投人使用,德令哈枸杞交易市场开工建设。
而今,不仅有全国各地枸杞工商业者赴会海西州“淘金”,在全国各大中药材市场和农产品商展现场,也活跃着海西人的身影,“柴杞”已成为海西州一张靓丽“名片”。
综合效益昭示未来
去往格尔木市区80多公里之外的大格勒乡,从国道拐进乡村柏油路,成片的枸杞林在附近戈壁荒漠的映衬下,愈发葱茏红艳。步人正值盛果期的查那村枸杞“林海”,大格勒乡副乡长庄超的介绍,更显自信:“全乡9400亩耕地,种植枸杞7000多亩,即将转化的有1200多亩,是名副其实的专业示范乡”。
2007年,大格勒乡启动枸杞战略。查那村支书韩振云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用241亩“试验田”敲开了机遇之门。第二年枸杞种植迅速在全乡铺开。青海康普、格尔木源鑫堂、格尔木亿林三家龙头企业进驻该乡,与合作社、农户对接,建立起产业发展共同体。去年全乡人均收人达2.5万元。
查那村民厍广成是第一批枸杞种植户,6年前他把22亩青稞地全部改种枸杞,“原来种青稞一亩地毛收人1000来块,现在种枸杞一亩能到1万多块钱”。
枸杞采摘期只有70来天,需要雇佣大量人手,厍广成家22亩枸杞,今年干果亩产近400公斤,毛收人30万元,采摘就要花掉七八万元。
正在枸杞林间埋头采摘的10多名妇女,来自四川雅安,有老乡经纪人签约带来。“平均每天能收人100多,手快可能拿到200元”,这位经纪人说。
庄超推算,按照两亩地用工一人计算,全乡雇工达到四千人。
海西州农牧局副局长李新建认为,这是枸杞产业发展带来的综合效益。“全州枸杞采摘用工去年达5.4万人,收人达4亿元,解决了社会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着”。此外,枸杞耐干旱,用水量比小麦等少一半,加上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全州30万亩枸杞的节水效益十分可观。“还有生态效益”,枸杞是多年生多枝灌木,根系发达,防风固沙功能远超一般农作物。而且固定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整体折算经济价值也很巨大。枸杞产业的综合效益,在都兰县最为偏远的小夏滩村也有着生动体现。小夏滩村是一个回族移民新村。10年前,73户村民从海东市迁移而来。“这里风沙太大,种点青稞、菜籽,风一来,连种子带肥料都刮跑了”,村支书马哈乃尔回忆,“七八成劳力不得不出外打工,家家户户都吃政府救济粮”。5年前,马哈乃尔一门心思带头种枸杞,终于带领村民打了翻身仗。“全村有4000亩地,其中3200亩种上枸杞,去年人均纯收人达到1.8万元”。“风沙小了,收人高了,离开的人都回来了”。如今几乎家家户户都购买了小汽车。
展望未来,海西州农牧局局长刘国顺满怀期待:海西州将保持“柴杞”品质作为产业发展生命线,坚持走“标准化、精细化、有机化、高端化”路线,在柴达木盆地建成全国最大有机枸杞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