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于枣儿的王国:园子里一筐筐红枣在装车,晒场上是一片红色的海洋,加工厂里一盘盘红枣被陆续运进烘房;空气中弥漫着枣儿的香甜味道,职工黑红脸膛上露出舒心的微笑,人们说话三句不离枣儿。
本世纪初,兵团根据市场需求和自然禀赋提出调整种植业结构,在南疆大力发展红枣产业。10多年来兵团红枣产业跌跌撞撞,从当初弱不禁风的“小树苗”长成了屹立在市场风浪里的“参天大树”。
“舵掌得好,我们就敢大风大浪往前闯”
刚入冬的塔里木垦区胡杨金黄,红枣飘香。“团场舵掌得好,我们就敢大风大浪往前闯。”说这话的是二师三十六团五连职工胡卫江。穿过两旁栽满枣树的巷子,记者来到胡卫江家。
2007年,团场试种红枣。胡卫江极不情愿地在49亩原本种棉花的地里种上了从河南省引进的枣树苗。当时,胡卫江心里直打鼓,枣树四五年才结果,到时候收入能有保障吗?他没有想到,新疆红枣市场价格慢慢上涨,2010年,红枣每公斤卖到了50元;今年市场行情也不错,每公斤24元。这些年,胡卫江刻苦学习红枣栽培技术,培训笔记都记了几大本了。
胡卫江高兴地说:“如果当时不敢试不敢闯,硬挺着不种枣,我可能还住在破旧的平房里。现在,通过种红枣,我在团部、库尔勒市都买了楼房,过上舒心的日子。两年前儿子要学驾照,我说学了也白学,没想到通过卖红枣很快就有钱买车了。”
在团部主干道边的一个枣园里,三十六团一连职工王仕火和妻子把石灰、硫磺和盐巴拌在一起,给枣树刷白防虫。
见来人了,王仕火还以为是收枣的客商,喊了一嗓子:“卖完了!”言语中透着豪气。
说起2009年由种棉花改栽枣树的事,王仕火说:“如果不是团场领导给我们分析市场行情讲优势,我们咋敢冒险种枣嘛!太感谢团场了!”王仕火满脸笑容,操一口四川话,说的都是肺腑之言,“以前种棉花一年也就挣两三万元,根本不够花。虽说棉花有国储兜底,种红枣走市场有风险,但是红枣产值比棉花高多了,冒这个险划得来。你看我这50亩枣园一年可以挣70万元,今年还完房贷还可以买部皮卡车。”
“以前,职工觉得枣树结果慢,价格也低,只在自家院子里小打小闹种几棵。2009年,兵团组织专家研究出了红枣直播建园技术,第一年播种,第二年嫁接,第三年就结果了。加上我们团气候干燥,无污染,种出的红枣品质好,销售价格也好。这几年职工种枣树的积极性高涨,技术推广很快。”三十六团五连指导员王艳芳说,“目前连队多数职工实现了‘三个一',即一个园子、一部车子、一套楼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