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一个面积仅1平方公里的小村庄,从村头到村尾开车只需2分钟,人均耕地不到一分,一不靠山二不靠海,更没有矿产资源,就是这样一个“巴掌”大的贫瘠村庄,2012年工农业产值达到10.6亿元,村民住在有保安巡逻的高档住宅小区。
更让人刮目相看的是,这个小村庄在自身富起来的同时,还帮助甘肃两个贫困村“脱帽”。小小蓉中村,究竟有何“秘方”?
“思路决定出路”
“以蓉中村‘耕种无土地'的实际情况而言,想要致富,发展传统农业这条道路是行不通的。”村党委书记李振生分析。
“思路决定出路”,上世纪90年代,李振生就组织村干部、村民到江苏华西村、山东西王村等一些名村参观考察,开阔眼界。“尽管各地农村自然条件有差异,但只要因地制宜,创新理念,都是可以发展的。”李振生坚信。
蓉中村在探索中找到了出路:因地制宜办企业,组织村民把无人居住的杂地、废弃砖瓦厂等闲置土地资源,以土地折价方式入股,建设标准厂房出租;牵头成立蓉中村蔬菜副食品股份公司……如今,全村共有福建莱克石化等20多家民营企业,年产值9亿元以上。
“村党委一班人懂经济,敢闯敢试。”村民们认为,蓉中村富起来的关键在于村党委有经济头脑。目前,蓉中村党委成员中,有一半以上具有企业管理经验。
村民最讲实惠,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蓉中村村民也有了自己的“生意经”。村民李斯超在村里开起了小餐馆,日子过得舒坦。他告诉记者:“现在村里几乎家家都有小作坊,人人都会技术活,还有很多村民在外地办企业。”
“做蓉中村村民很幸福”
腰包鼓起来了,但村民的幸福感还跟不上趟,“手上有点钱,晚上没事干,有的人聚在一起说张家长李家短,有的人开始买六合彩,甚至赌博。”有村民抱怨。
村党委成员一致认为“农村需要先进文化”,为此,村里组织了腰鼓队、合唱团,办起了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建造了国家一级图书馆,修建了数个健身走廊、篮球场、羽毛球场。“活动多了,生活丰富了,我不再迷恋赌博了。”曾经嗜赌的李德川2008年就当上村威风锣鼓队的队长,“现在不仅有事干,还有钱赚,做蓉中村村民,很幸福!”
让村民体验到幸福的不仅有诸多可供选择的娱乐生活,还有实实在在的安全感。蓉中村为村民全额缴纳新农合,为年满50岁的村民每年提供一次免费体检,给年满60岁的村民每年发放补贴600元,成立村便民服务中心,为孤寡、病残老人提供免费上门服务。村里还建起了幼儿园、小学、中学,小孩不出村就能上学。
目前,全村70%的企业是返乡村民创办,70%的青年留村就业创业。村党委认为,在打牢经济基础的同时,基层党组织的职责就是做好服务,让村民有归属感。
“扶贫,最难是换脑筋”
蓉中村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不忘帮扶后进。去年年中,蓉中村结对帮扶甘肃两个贫困村——武山县马力镇北顺村、会宁县甘沟驿镇钟家岔村。近一年来,蓉中村党委成员们往返福建、甘肃两地10余趟。如今,这两个村已经摘掉戴了几十年的“空壳村”帽子。
一开始,扶贫并不容易。“农民被贫穷吓怕了!他们连1000元的跟头都栽不起,不敢搞养殖或投资其他行业,只能苦守着田地,越守越穷。”北顺村一名村干部感慨,“贫困村最缺的是致富理念,扶贫,最难的是给老百姓换脑筋。”
蓉中村党委班子成员不厌其烦给当地人讲蓉中村的发展史,曾经“耕种无土地、就业无岗位、生计无着落、创业无路子”,经过克服困难办活企业,一步步壮大集体经济,“我们能办到的,你们一样行!”
基层党组织是带领农民致富的主心骨,蓉中村积极“育苗”,帮助两个村培训村干部、党员及村民骨干。蓉中村分3批将北顺村、钟家岔村的72名村干部、党员及青年村民请进来,发给每人手机、电脑,组织他们学习工商管理与市场营销等知识,引导自主创业。
蓉中村党委帮助北顺村确立发展蔬菜主导产业,帮助钟家岔村成立牛羊采购中心,按照“支部+公司+农户”模式,重点扶持100户养羊专业户,辐射带动全村所有农户。
2012年,北顺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3260元提高到6500元,钟家岔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280元提高到4500元,两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30万元。
“农民致富,我们多年来一直跳不出发展种植、养殖、劳务经济这三条路。蓉中村党委跳出农业抓农业,为我们打开了全新的思路,带来的变化可以用脱胎换骨来形容。”甘肃会宁县委书记甘孝礼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