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业节目农经视讯经济

春到南洞庭 采笋好时节:湖南沅江的芦笋致富经

三农 新华社 2016年04月11日 09:42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荻笋肥甘胜牛乳”,这是王安石形容芦笋的诗句。如果你早春时节来到位于南洞庭湖的湖南省沅江市,不仅可以品尝这道佳肴,还能感受这一丛鲜嫩爽脆的芦笋给湖区人民带来的喜悦。

  芦笋是芦苇的幼茎,虽在湖区漫滩遍野,但由于出现时间极短,还是被奉为洞庭湖“三珍”之首。每年3月中下旬水蓝草绿之时,便有成千上万采笋人星散在沅江市境内数十万亩的芦苇场里,以最快的速度采摘这些时令美味。

  机械或刀具会破坏芦笋口感并影响来年生长,因此采摘必须依靠纯手工: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掐住芦笋冒出土层的第一个笋节轻轻一掰,右手顺势接过将笋叶剥离即可。由于工钱论斤当天结算,许多采笋人都练就了极快的采笋手法。最快的采笋高手,一天可采1000斤,相当于1.5万多根。

  因为离开泥土后只有数小时保鲜期,采下的鲜笋稍加整理便被尽快送往加工厂,做成罐头、饮料、笋干等等。也有采笋人会将最好的鲜笋留下,让家人即刻拿到集市售卖。这是想吃最原汁原味芦笋煮鱼的食客们最该获得的食材。

  然而,这场春天的馈赠曾一度被拒绝。2008年之前,沅江市境内45万亩芦苇全都只为造纸厂提供原料。后来,随着纸业市场的持续低迷和日益严重的污染,“芦苇-造纸”模式难以为继,沅江市数十家造纸厂被关停至仅剩两三家。

  “当时我承包了几万亩芦苇,行情最好时一吨可以赚四五百元,后来卖一吨要亏一两百元。”一名芦苇场老板说,产能过剩严重到了运输芦苇的船只要在码头苦等半个月才能卸货的程度。老板们甚至“看见芦苇就烦”,再也无心阻止人们“偷鲜”。于是,采笋吃笋在湖区又渐渐多了起来。

  “可以说正是这场民间自发形成的‘吃货运动’,让政府找到了转变发展方式的灵感。”沅江市芦笋办副主任郭建平告诉记者,2013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政府与湖南农大、湖南中医药大学等开展研发合作,决定朝着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的方向做大做强芦笋产业。第二年,当全市芦苇产值为1.4亿元时,芦笋的产值就已达到了15亿元,而这还仅仅是每年27万吨野生芦笋其中一万吨带来的效益。

  在外打拼多年的陈建波立马回乡,趁势建立了一万亩芦笋基地,不仅固定了3000多人的采笋大军,还早早与科研院所签订了协议。作为目前沅江唯一能将鲜笋做成罐头长期保存的企业,他生产的880克装的罐头尽管售价达到68元,订货电话仍旧响个不停。而不少曾在破产边缘苦苦挣扎的芦苇厂也及时转型,纷纷迎来自己的“第二春”。

  如果说企业和政府进行的是一场供给侧改革,对于全市数万“以笋为生”的劳动者来说,则实实在在鼓了钱袋。泗湖山镇坪塘岭村村民周端云的老伴丧失劳动力,夫妻俩之前一年收入仅5000元。去年,她受雇于陈建波,加入到采笋大军中,短短20多天挣了6000元。

  60岁的老渔民夏伟转产上岸之后做过许多工作,都因力不从心、收入不稳而放弃。2014年,他咬牙拿出全部积蓄买了辆货车开始在芦笋基地和加工厂之间搞运输,两年多时间就挣了40万元。如今老夏已是拥有5台货车的车队队长。

  苏轼曾在《惠崇春江晚景》中写到“春江水暖鸭先知”,但在如今的沅江,最先触摸到春天的,无疑是湖区人民勤劳的双手。

实时热点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种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农业视频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