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近年来,我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蚕桑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三。去年以来,国际茧丝价格下滑带来鲜茧价格有所回落,茧丝出口低迷,但我省蚕桑产业还是呈现比较稳定的发展态势。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全省桑园面积达到165.2万亩,同比增加0.5%,蚕种发种量达到156.2万张,较上年增加11.4万张,同比增加7.9%,鲜茧产量达到6.24万吨,同比增加8.1%,总体呈现“桑园面积趋稳、鲜茧产量大幅增加”的态势。
在2015采收季,记者来到永仁县赛丽茧缫丝蚕茧收购点,莲池乡羊旧乍村委会的村民王贵学开着农用车载着收好的蚕茧来到收购点,不到一个小时,个大新鲜的蚕茧就完成了称重入库,王贵学一边数着交售鲜茧的货款,一边笑呵呵地对记者说:“我家养了26.5张蚕,今天交售429公斤鲜茧,就有2000多块钱。26.5张蚕总共卖了5.7万元,养蚕比种庄稼强多了。”
在永仁县,像王贵学一样靠养蚕发家致富的桑农还很多。当地县委、县政府加大对蚕桑生产的扶持力度,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养蚕主体,推动蚕桑规模发展。抓实桑园提质增效,以培养重点户、养蚕大户带动为目的,大力推广“桑园滴管建设、标准蚕房建设、固定蚕台育技术、自动回转簇上蔟技术、五龄地蚕育技术、手电钻除浮丝技术”等主要技术,依靠科技养蚕,促进农户增收。据统计,永仁县2015年共种植蚕桑2015亩,863户农户养蚕,出蚕6914.3张,蚕茧总收入达到1205.1万元,收入在2.5万元以上的有135户,1万元—2.5万元的有296户,0.5万元—1万元的有234户。
据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统计,2015年,全省桑园面积最大的是陆良县,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10.2%;桑园面积超过10万亩的县有3个,面积占全省的25.3%,较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5万亩—10万亩的县有8个县,面积占全省的38%,较上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全省鲜茧产量500吨(万担)以上的县共有18个,较上年增加了1个县,鲜茧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92.1%,较上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其中,产量超万吨的是陆良县,占全省的23%;产量在0.5万吨—1万吨的是祥云县,占全省的9.9%;产量在0.1万吨—0.5万吨的县有11个,占全省的52.1%。
据悉,我省蚕种远销全国各地。据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统计,2011年蚕种生产总量达到最高的164.9万张,较2010年增加了88.5%。2012年—2015年分别生产了130万张、120万张、150万张和130.7万张。
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蚕桑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进一步提升,以多元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蚕桑产业各环节剩余资源,拓展药食用途、饲料用途、新材料用途和文化生态用途等新功能,进一步加强蚕桑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增强蚕桑产业的发展能力。目前,桑枝食用菌在施甸、鲁甸、开远等地已初具规模,蚕丝被等产品已成为市场的消费热点。姚安的桑叶茶、食用蚕蛹等产品也不断受到消费者的关注和喜爱。蒙自市草坝镇的果桑园,已成为市民采摘桑果的理想去处。据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统计,全省丝绵被生产量从2010年的672吨增加到2015年的784.1吨,产值从2亿元增加到2.8亿元。全省桑条、蚕沙等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桑园套种等收益增加明显,从2010年的2.3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6.9亿元。(本报记者 王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