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业节目农经视讯经济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给农民看

三农 人民日报 2016年02月28日 07:05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编者按:春节前后,本报记者先后深入云南、广西、湖南、青海、贵州连片特困山区调研,在本版“脱贫攻坚在一线”栏目中连续推出5篇报道,既分析了脱贫攻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提出了各种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的脱贫办法,多方面探索精准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搬迁扶贫、基础设施扶贫的有益经验。

  全面小康,不落一人。到2020年使剩下来的6000多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一项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必须凝聚脱贫攻坚合力,把脱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决不让一个地区掉队,决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过去5年,贵州省减少贫困人口656万人,易地扶贫搬迁66万人,35个贫困县、744个贫困乡镇摘帽,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4.3%。但贵州也面临着未来5年年均减少100余万贫困人口的巨大压力。为实现2020年与全国同步小康的目标,脱贫攻坚的方式、方法有待创新,但“人”仍是其中的关键,从驻村干部全覆盖到领导干部遍访贫困户,从党建引领到“万企帮村”,是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的信心、找准脱贫的方向和途径。贫困群众是脱贫的主体,“自己的骨头能否长肉”是关键。信心,在其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扶贫项目资金的每一分钱都不能打水漂

  扶贫项目的资金像春水一样,流进了扶贫项目和贫困户的心里。

  新春时节,残雪还未融尽,暖阳一照,树上的积雪化作水珠滴滴答答,风一吹便洒下一阵小雨。树下,王建丰和付润贵正争执得起劲,水滴顺着发梢流到脸颊也顾不得拂去。

  “三个晚上就下了20多只崽,你看这圈里挤成啥样子了嘛!”43岁的付润贵是贵州省务川县柏村镇长脚村的贫困户,前年在王建丰公司的带动下搞起湖羊养殖,谁知这湖羊产羔率这么高,不到两年时间就从最初的21只增加到130多只,眼下百十平方米的圈舍挤得满满当当。王建丰却是一脸无奈,“下雪造成道路凝冻,收羊的卡车根本走不通山路。”在一番解释并承诺开春由公司免费出材料帮助其扩建圈舍之后,付润贵的牢骚才有所收敛。

  抱怨归抱怨,付润贵是打心底里感激王建丰的,“前年9月份的时候想出去打工,又放心不下家里70多岁的老人和两个读书的娃娃,公司免费提供了21头种羊,现在规模越来越大,单去年出栏35只羔便赚了2万多元。”

  王建丰打的是“公司+农户”的算盘,“前期无偿提供种羊给农户,并派专人进行技术指导和防疫,待产羔长成后再以市价折扣成本,公司从农户身上不赚钱,利润体现在后期的屠宰加工上,这样实现的是公司和农户的双赢。”如今,公司屠宰场已经进入设备安装阶段。

  引入贵农建丰现代生态农牧科技公司发展湖羊养殖,柏村镇政府在这上面没少费心思。务川处于黔北大娄山脉与武陵山脉交汇地带,柏村镇不大,仅1.6万余人口,却有近半数人在外务工,余下“386199”部队驻守,其中又多是贫困户。“湖羊适合圈养,劳动强度不大,也适合本地气候,公司托底,农户饲养,适合镇里实际情况。”柏村镇党委书记田敬说。

  窥一镇而知全省。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同时又是劳务输出大省。据省人社厅数据显示,全省在外务工农民工有800多万人,其中又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随着中央转移支付力度逐年加大,贵州部分地区的扶贫开发已从往日的“缺钱少人”变为现今的“有钱没人”,项目资金落到基层甚至面临“无人能干”而难以发挥最佳效果。

  为破解这一窘状,贵州各地在实施产业带富的探索中,大力培养各级乡村“能人”。这些“能人”,就是指致富带头人,也涵盖各类企事业单位、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各类农业合作社,希望通过“能人”的引领带动,决不让扶贫项目资金打了水漂,也借此树立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给农民看。”田敬通俗的话里包含着最朴素的道理。

  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尝到抱团的甜头

  正安县杨兴乡新建村金家咀组一条顺着山坡蜿蜒150多米长的小道,是全组群众赶集的必经之路。几十年来,这条小道不知为群众提供了多少便利,也不知有多少人在这条泥泞的小道上跌过跟头,群众对它真是爱怨纠结。

  今年1月份,它终于由泥泞不堪转化为水泥防滑路面,而改变其面貌的居然是一位还在接受别人帮助的60岁贫困老人冯永华。一双儿女因病早逝,老伴羸弱多病,冯永华早已对生活失去了信心,靠低保度日。

  去年,老人成为正安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杨晏超的帮扶对象。彼时县里正施行“54321”行动,即正县级干部、副县级干部、正科级干部、副科级干部、普通干部分别挂帮5、4、3、2、1户贫困户,以此实现对全县贫困户的全覆盖,并做到“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

  正是在县委组织部等部门的推动下,新建村把党建与精准脱贫相融合,探索“产业党小组+党员致富能手+精准脱贫户”“村级集体经济实体+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突破群众无产业主心骨的畏难心理。

  “部分贫困户没学历、缺技能、少见识,分配下来的项目、资金有的根本没人敢接。要发展,党支部牵头,党员示范,带动群众一起脱贫是条出路,也能让贫困户尝到抱团的甜头。”新建村驻村干部向森说。

  新建村从村支两委和党员群众里选取有知识、有一定技能的在村人员,通过签订利益联结协议形式由其带帮3—6户贫困户共同脱贫致富,即受帮扶的贫困户以其所享受的扶持项目、资金入股产业户;产业户在付给贫困户每年1600元利益联结红利的基础上,优先给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并解决其生活和生产发展困难。

  在杨晏超牵头下,冯永华去年成了组里养殖能手冯金华的利益联结户,不仅每年能够固定分得红利,还在冯金华的指导下喂上了5头肉牛,“现在天天伺候肉牛,割草配料,日子过得充实,也过得踏实。”

  过上了踏实日子的老人去年底拿出了杨晏超送的500元新年慰问金,又自掏腰包补上300元购买了水泥、沙石等材料,邻里一齐动手,将那条通组小道做了硬化、防滑处理。

  为确保扶贫工作措施落到实处,正安县不断加强乡镇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建设,着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和脱贫攻坚“最后一厘米”。截至目前,全县21个软弱涣散村党支部已全部转换,同时不断加大村集体经济发展力度,已消除“空壳村”57个,实现村级组织带动贫困群众致富。

  让贫困户充分参与扶贫项目的管理和监督

  30岁还没结婚,在农村可谓“压力山大”。“还不是穷闹的,守着家里几亩地实在拿不出5万块的彩礼。”不过铜仁市万山区敖寨乡中华山村的大龄青年杨秀峰现在并不着急,“等着今年5月份这季香菇采收完,赚个一两万元问题不大。”

  不种稻谷种香菇,杨秀峰是去年在村里领办的合作社引导下做出的决定。“种稻子一亩最多收1000斤,赚不了几个钱,合作社种食用菌,一个菌棒就能产0.2斤干菌,至少能卖5块钱。”

  为让贫困户脱贫,2014年以来,村支书毛照新带领村干部在浙江经过两个月的实地考察,决定成立合作社带领村民发展黑木耳产业。村支两委在上级部门支持下整合精准扶贫项目资金100万元和专项扶持资金539.6万元,用于厂房、烘干房、生产便道等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村两委+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由村委会带头组建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全村172户贫困户被吸纳为社员,直接参与到合作社产业规划、生产和监管等环节,做到自主实施和项目决策,从原先政府主导变为农户主导。”毛照新说。

  去年,中华山村创新推行精准扶贫“622”分配机制,让脱贫对象成为精准扶贫项目的参与者、建设者、管理者。“资金分红,将纯利润的60%用于贫困户、20%用于村级积累、20%用于合作社管理人员奖励,形成对扶贫对象和管理人员的正向激励。”毛照新说。

  “通过每季度召开社员大会,评议工资发放、通报生产情况和考核管理人员业绩等,让贫困户充分参与扶贫项目的管理和监督,主动参与脱困过程。”敖寨乡党委书记杨洪海说。

  44岁的贫困户舒兴芬是社员之一,“合作社的事情大小都是我们自己说了算,账目摆在办公室里可以随时查看。当时支书提出60%利润平分给我们167户,我们有的家里人口多觉得不公平,合作社同意家里人多的优先安排到基地打工,除了分红还按月开工钱。吵到最后大家也就同意了,这是好事,不能让它黄了。”

  毛照新算了笔账:按现在黑木耳产量和市场销售行情,我们培育的50万棒黑木耳,每棒产干菌0.2斤,总产量达50吨;每吨市场价5.6万元,年产值达280万元以上,除去各项开支及成本纯利润约100万元,172户扶贫户将每户实现分红3000元以上。

  杨秀峰显然不满足于那3000元的分红,“自己干赚的总要多一点,技术上合作社的师傅常来指导,前期投入的7万块钱也是在村里支持下从信用社贷的款,区扶贫办还给部分贴息,这两年赚的钱先把贷款还上,以后日子就不用愁了。”

实时热点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种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农业视频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