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业节目农经视讯经济

要埋头种粮 更要抬头盯着市场

三农 农民日报 2016年01月26日 11:33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7800多亩地、800多万斤粮食,这是安徽省来安县广河农业机械化种植专业合作社交出的秋收答卷。合作社负责人王广河和他聘请的50多位职业农民赚得盆满钵溢。800多万斤粮食销售一空,其中的600多万斤加工成大米被上海、广东、福建的经销商订购,剩下的200万斤按“保护价”进了国家粮库。

  在2015年秋粮市场疲弱的背景下,缘何皖东小县一个合作社的粮食能够畅销?“物美价廉!”面对提问,王广河脱口而出。

  种粮要靠质量和成本“说话”

  深耕农业数十年,王广河可算是粮食种植专家,谈起“生意经”,他津津乐道。种粮要紧贴市场需求,每年种什么粮,合作社都会做一番市场调研。掌握市场需求以后,要靠质量和成本“说话”。去年,他在县农技专家的指导下,选用优质粳稻种子。

  对于控制成本,王广河有自己的一本精细账。“午季是一年之中最忙的,既要收小麦,又要栽秧苗。”农时一天等不起,但此时也是用工最贵的时候。为节约成本,从2014年开始,王广河就建起了育秧工厂。农忙时人工插秧是170元/亩,机插秧是140元/亩。另外,机插秧密度均匀,能达到6万株/亩,产量要比人工插多出100来斤。两项加起来,每亩能节约170元钱左右,水稻成本每斤至少能节约1毛五分钱。

  为提高稻谷附加值,合作社还走上“种植+加工”的路子,成立了广河米业有限公司。“自己有加工厂,每斤又可以节约1毛钱。”这样一来,王广河卖出去的米,每斤能增加效益1毛到2毛五,“就算遇市场行情不好,我们还可以通过降价来保证销量。”

  农产品要占领市场,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没有品牌就是散头户,就是好吃,别人也记不住。”公司注册“小河湾湾”品牌后,迅速打开东部沿海城市市场,并形成了稳定的销售网络。

  全程机械化势在必行

  来安县广河农业机械化种植专业合作紧跟市场生产,走出了从传统手工种植到全程机械化的转型之路,实现了生产和市场的双赢。而同样种有七八千亩水稻的金禾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潘玉山却笑不起来。

  去年秋天,因多地粮库库存饱和,金禾合作社的稻谷比预想的要少赚约200万元。“没有存储地点,一旦下雨,地里的粮食就全毁了。”潘玉山说,多方帮助下,合作社收的800多万斤秋粮五分之二卖到了粮站,剩下的卖给了贵州、福建等地的客商。

  为让粮食卖上好价钱,去年,金禾合作社投入7万多元,购置了粮食清选筛设备。在潘玉山看来,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先进机械。虽然“金禾”已是来安县机械化程度最高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但“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建设一个存储仓库。”按照2015年秋粮的产量计算,合作社需要建设一个8000吨左右的储粮仓库,需要8~10亩的土地和约400万元的资金。而无论是土地还是资金,对潘玉山来说都是困难的事情,“再难也必须做。”

  建立分散风险、分享利润的机制

  种粮“大户”们已经意识到粮食生产必须完全走向市场,不改变、不创新就很难生存下去。这意味着,政府要出台更多的政策来引导,从源头增强盈利能力和抗市场风险能力。

  在潘玉山看来,现行的农业政策对种粮大户的扶持力度还不够大,这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融资额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农业投入大,像我们合作社农业机械和各类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就有2000多万元,几百万元额度的贷款对我们来说是杯水车薪。”再一个就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目前,种植大户可以申报的贷款贴息、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一年只能申报一个。去年潘玉山申报了烘干房项目,财政补贴了36万元,若将农机补贴折掉,就等于只拿到了7万多元的补贴。

  潘玉山还希望政府的相关部门能够帮助大户和市场经营者牵线搭桥,“我们的精力大多花在了合作社的生产管理上,没时间去跑市场。”对于如何应对生产转型,潘玉山有思路:“一方面想与米厂等粮食企业达成合作,按照他们的要求订单生产。另一方面,还想尝试自己开办下游加工企业,通过深加工解决粮食存储销售的问题。”

实时热点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种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农业视频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