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1月9日,一年一度的“清华三农论坛2016”在清华大学举行。国内农业领域专家学者及企业家汇聚一堂,探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的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以及如何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农村全面小康的新思路新对策。与会专家认为,当前中国农业、农村面临三大问题。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是当务之急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陈锡文认为,中国农业、农村当前面临三大问题:一是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农业补贴收储制度亟须完善;二是农民增收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压力;三是脱贫工作已到攻坚阶段,确保实现国家2020年脱贫攻坚目标任重道远。“目前国内外粮食价格差距较大,农业竞争力不足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国际粮价大幅度下跌、人民币升值以及全球能源价格下跌导致的海运价格暴跌。新一轮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对粮农的补贴办法及粮食收储制度改革要同时达到抑制玉米替代品进口的任意增长、不再增加库存、活跃各类市场主体、不让农民吃亏这四大目标。”陈锡文说。
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参事杜鹰认为,农产品价格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改革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是农村改革的当务之急。玉米作为中国最大的收购粮食品种,面临库存积压严重、加工企业惨淡经营、国内外差价拉大、临时收储玉米拍卖成交率低的问题,须进一步下调玉米临时收储价格,同时对玉米种植者给予补贴。杜鹰强调,下调玉米临时收储价格有两个基准,一是下调后的价格应尽量接近市场;二是要给农民补贴。同时,要从尽快卸库、控制进口和调整东部种植结构三个方面进行配套改革。
农民增收面临挑战和压力
“中国农业、农村当前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农民增收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压力,主要是目前农产品价格大多下跌,农业增产、农民靠农业增收的难度大;同时建筑业和制造业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外出务工劳动力呈减少态势。”陈锡文认为,面对这些挑战和压力,须用推动土地股份合作和土地托管,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农村电商等方式拉长农业产业链与农产品供应链。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在浙江松阳和丽水、四川邛崃和崇州的调研发现,讨论“三农”问题不能就农业谈农业、就农村谈农村,而是要把城乡作为整体来讨论。只有沿着这种思路,农民增收才会成为可能。
“城市是引擎,资本、知识和人才的积累都发生在城市,仅仅靠农村内生力量的生产、积累与储蓄,很难建成现代化农村。解决‘三农’问题须研究如何向城市借力。其途径第一是要善用城市消费力,借助城市的购买力。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农村电商等都是这一途径的具体体现。第二,要善用城市的智力,积极吸收各类人才资源为农村服务。第三,要利用城市地力,分享由于城市发展带来的地租上涨收益。”周其仁说。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经济司司长吴晓表示,要以结构性改革强农惠农。其重点是形成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衔接、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有效途径。”吴晓强调,“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完善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农村新型业态,推进农业形成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惠农富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杨小平对于农民增收问题的看法是: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实现农民增收,实现中国梦,出路在于提高农业的竞争力,提高竞争力一靠技术进步、二靠制度创新,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技术进步提升产业竞争力,最难的也在农业,短板也在农业。在农业发展到由温饱农业转向商业农业的时代,技术规模一定要有适度的组织规模来做保障。”杨小平说道。
中国农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士余指出,十八届五中全会之后,农村金融面临着非常好的机遇,中央为农村规模化经营给了明确鼓励信号,即要发挥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引领作用。目前国内农村金融的政策性体系有待完善,农业保险的广度和深度还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农行将采取可行措施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农村土地改造、农村生产经营,农村金融租赁、农村普惠金融与互联网金融,服务于国家农村改革与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