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业节目农经视讯经济

河北涉县苦药材中开创甜蜜事业

三农 邯郸日报 2016年01月14日 15:09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积极探索新模式,为老区群众找到致富新道路

  近年来,涉县立足山区适宜中药材生长实际,积极利用节令时差、生长习性、空间互补等特点,将中药材种植与经济树木、粮食作物、旅游开发相结合,探索出“1+3”中药材种植模式,为老区群众找到一条脱贫致富新道路。目前,全县5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3万亩以上,受益贫困群众3万多人。仅中药材种植一项,即使涉县部分贫困人口实现增收2000元。

  药林结合,打造林下中药材种植新模式。涉县人爱种核桃,现有优种核桃树40万亩、853万株。结合这一特点,该县在中药材品种选择上,充分听取中药材专家意见,筛选出根系浅、喜阴凉,又与核桃树生长相得益彰的知母、射干、贝母等中药材品种进行推广。为避免中药材与核桃树争地力、争水肥、争阳光,又便于施肥浇水和加强管理,该县

  对不同类型的山地、不同品种的药材,统一制定药材间距,便于林、药生长。每年举办药材种植培训班20多期,培训技术人员2000多名,部分乡村还成立林药技术服务队,根据药、林生长习性,适时进行管理。推广新技术后,该县每亩药林套种土地平均收入达到6000多元,比单纯种植核桃树增收2000元。

  药粮结合,土地效率得到提升。涉县旱作农田占全部耕地的60%以上,农民种田“望天收”现象较为严重。对此,他们打好药粮种植节令时差,积极推广药粮间种。涉县道地柴胡闻名已久,但柴胡怕旱,“望天收”土地种植不宜出苗。经过反复试验,在既将成熟的玉米地内垄与垄之间插种柴胡,利用玉米地土壤墒情,保证柴胡出苗率,改变了涉县柴胡保不住苗的被动局面。推广这一技术后,全县每年种植柴胡达到2万余亩。涉县北部地

  区海拔较高,由于气温原因,一年只能种植一季冬小麦,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为此,该县积极推行小麦与荆芥轮种,即在小麦收割后,在麦茬地种荆芥,秋天荆芥收割后,正好再种小麦。由此,土地利用周期由9个月增加到12个月,亩均增收1500多元,很受群众欢迎。涉县多坡地、多梯田,上田与下田高度相差小则两米,大则5米以上,过去田堰多数利用不上。对此,该县引导群众在堰边种植瓜蒌等藤蔓药材,充分利用了空间和地力。药粮结合种植实现了群众不愁粮吃、又有钱花的愿望。

  药游结合,美化景区助农增收。涉县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该县把发展中药材种植与女娲文化游、红色文化游、绿色文化游有机结合,按照基地化、特色化、景观化思路,集中连片建设了一大批菊花园、射干园、荆芥园、知母园等,使药材

  与旅游两大产业实现互促共赢。在娲皇宫、王金庄等景区周边,选取以花卉为主的中药材品种,实行规模和造型种植,形成娲皇宫唐王峧沟中药材旅游长廊和10个千亩中药材种植观光园区。为确保景区中药材观赏时间,根据各品种生长习性,错季种植,达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效果。在野生中药材生长重点区域,筹建保护基地8个;建设中药材博物馆和中医药文化科普馆,规划建设以神农文化为主题的展览馆,将神农氏发明农具、普及农技、遍尝百草、发明医术等传说充分展示出来;开发以药材浴、保健治疗等为特色的中药旅游项目,进一步拓宽产业增收渠道。同时,积极开发中药材的固有属性,把中药材加工成旅游产品,增强中药材的附加值。如荆芥枕头、菊花茶等,受到游客青睐,也为药农带来不菲的收入。

实时热点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种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农业视频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