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胡亚斌本报记者肖力伟胡明宝
安康地处秦巴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是陕西省安康市绕不开的发展主题。近年来,安康市扶贫开发工作立足市情实际,多措并举打出了搬迁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一系列扶贫“组合拳”,加快了贫困群众增收脱贫步伐,提升了全市发展的“加速度”。
搬迁扶贫“挪穷窝”
平利县高原村九组村民李玉坤,原先住在半山上的土坯房里,遇上大暴雨,晚上就睡不着觉,担心房子垮塌。去年享受到避灾扶贫移民搬迁政策后,搬进了高原社区,现在再也不用过担惊受怕的日子了,并且下山后养蜂喂猪,日子过得挺舒心。
自陕南避灾扶贫搬迁启动实施以来,安康抢抓机遇,将避灾扶贫搬迁集中安置与县域经济发展、鼓励农民进城、保障性住房建设、产业园区建设、重点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等6项重点工作相结合,推行进城居住、集镇安置、社区安置、产业园区安置、支持外迁、分散安置等6种安置方式,启动建设市、县、镇三级集中安置示范小区,累计搬迁安置群众9.7万户36.9万人,建设避灾扶贫搬迁安置社区853个,累计争取省上直接投资96亿元,拉动投资超过200亿元,提高城镇化率7个百分点。
产业扶贫“换穷业”
走进石泉县池河镇大阳村的桑园里,10多位村民正在围网、植苗。这个占地138亩的桑园是镇上专门为32个搬迁户设立的发展基地。他们已经加入了大阳村蚕桑专业合作社,社里分成蚕桑生产组和养鸡生产组,发展蚕桑和林下养鸡两个产业。预计年终入股分红和劳务收益每人可达3万余元。
业兴则民富。为促进扶贫产业发展,安康市把产业扶贫与园区建设、基地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充分发挥扶贫小额到户贴息贷款、扶贫贷款、扶贫互助资金、产业直补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作用,瞄准贫困对象,选准特色产业,促进贫困群众增收。累计投入小额到户扶贫贴息资金15.5亿元,建设扶贫互助资金协会180个,扶持扶贫龙头企业57个、产业园区21个、扶贫合作社33个,建设高效农田11万亩,促进了全市特色产业发展,加快了贫困群众增收步伐,实现31万贫困群众脱贫。
教育扶贫“断穷根”
2013年,紫阳县双桥镇香茶村贫困生魏蓉以优异成绩考上西北大学,却因家庭贫困而面临失学。后来在扶贫部门的资助下,享受到了1.2万元的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扶贫资金学费补助,圆了她的“大学梦”。
受教育程度低、自我发展能力差是安康市贫困人口致贫的根本原因。2012年,全市大力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对贫困家庭初、高中生全部实行“两免一补”(免除学费、书本费,并给予一定生活补贴)政策;对考入本专科和职业院校的在册贫困家庭学生全部资助;对贫困家庭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新生劳动力“一个不少”地进行免费职业技能教育,实现转移就业或自主创业。这些年来,全市共实施各类技能培训9.7万人,其中扶贫“雨露计划”培训4.3万人;资助农村贫困大学生1.8万人;实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61万人次,使近百万群众受益,贫困群众自我“造血”功能不断增强。
合力攻坚“破穷障”
投入不足是制约安康贫困片区发展的一大瓶颈。在加大扶贫投入上,安康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管齐下,发挥扶贫“一盘棋”的引领作用,整合各类扶贫资源,聚力扶贫开发,积极构建“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着力破解投入不足难题。通过不断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去年全市专项扶贫投入达到23亿元。按照“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2014年共整合26个相关行业部门项目1352个,捆绑行业扶贫资金7.9亿元,落实进入秦巴片区扶贫攻坚规划盘子的路、水、电、产业等重点项目投资247.82亿元,有效解决了制约安康贫困地区发展的瓶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