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央广网北京12月14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说起内蒙古阿拉善,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中国四大沙漠之一的巴丹吉林沙漠,这片4.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为阿拉善带来了知名度,也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沙尘暴灾害。
为防沙治沙,阿拉善右旗的牧民宝花,带领乡亲们种植万亩梭梭林,并利用沙漠中的珍贵药材——苁蓉,将原本贫瘠荒凉的沙漠变成脱贫致富的黄金大地。
冬季来临,内蒙古阿拉善的巴丹吉林沙漠显得异常安静,连续驱车几个小时,路上也看不到一个人影,茫茫戈壁上,唯一能给人带来生机感的只有沙漠中生长的梭梭林。这种植物不仅根茎发达,能起到环保、防风固沙的作用,还能在根部生长出一种名贵的中草药——苁蓉。当地牧民说,这里的人大多是因为销售人工嫁接的苁蓉而发家致富的。然而,提到苁蓉,大家还会不由自主的想到一个名叫宝花的女人。
在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提起宝花这个名字,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作为当地远近闻名的防沙治沙带头人,宝花对巴丹吉林沙漠爱过也恨过。回想起沙漠给农牧民带来的苦难,宝花如今还历历在目。
宝花:早上走的时候房子还在那,回来的时候房子就没有了,沙尘暴就给打倒了。大家就早想回家了,不想跟这个地方种了,跟我们一起来的牧民多呢,一共来了80几户,最后都跑剩下十来户了。
2000年,对沙尘暴忍无可忍的宝花开始号召留守大漠的乡亲们,积极利用春秋两季在沙漠边上种植梭梭,建立防沙治沙带。但是和自然做斗争的过程却极为艰难,种植梭梭的辛苦劳动,一阵沙尘暴就可以轻易埋葬。
宝花:铁锹挖挖挖,挖到刚挖成沟沟可以淌水了,第二天回去就把那个沟沟风又刮的满满的了,还得重新还得挖,刚开始种上长出来这么高的芽芽就让沙尘暴打掉了。
经过5年的艰苦奋斗,2004年,梭梭林的防沙功能终于初见成效。不过这时候,和宝花一起治沙的一些村民却不愿再干了。
宝花:谁也种不起来,谁也不想种,种五十亩就不想种了,说太麻烦种不上,就不想受那苦,又得挖地,又得浇水,多麻烦。
宝花听着大家的抱怨,开始寻找带动村民积极性的办法。她记得小时候曾经看过老人从梭梭下面挖苁蓉,在市场上能卖不少钱,于是,宝花和丈夫拿出家里仅有的1200块钱,买了10克苁蓉籽。想试着利用梭梭林进行肉苁蓉人工嫁接。
宝花:拿来我们就种上,种上我就想肯定不成功,这种上咋能活起来呢,第二年第三年的时候,人家说,你的那个梭梭里面出来苁蓉了,我们挖出来看见成功了,别的嘎查上都种开了。2009年我卖了1万多块钱,我还没见过那么多的钱,咋说呢,比见了爹妈都高兴。
嫁接成功后,宝花和丈夫把自己辛苦经营的1500亩梭梭林无偿分给了周围的乡亲们,宝花觉得好事不能一个人占,得全村人一起分享。
宝花:这个没什么不愿意啥的,那个时候我一个人种的话,能卖出去么?咋也卖不出去嘛,大家都种才能把这个东西卖出去嘛,对吧,越来越多好。
2012年,在政府的建议和倡导下,宝花申请100万无息贷款,成立曼德拉育肥山羊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帮助周边农牧民用苁蓉和锁阳养殖牛羊和骆驼,并在合作社工厂里对原肉进行再加工,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锁阳肉和苁蓉肉。
宝花:他们自己的羊,肉割了卖给我,市场上的羊肉的话现在是25块钱,他们的羊肉就30块钱卖给我,政府也给我们帮忙找销路,今年卖出800多箱,没有积压,根本不够。
现如今,合作社入股农牧民已有19人,宝花打算明年继续扩大经营。种植梭梭和苁蓉,彻底改变了大家的生活条件和自然环境。现在,回想起哪些和风沙战斗的日子,宝花觉得人定胜天,没有什么不能完成的事情。
宝花:肯定能站起来,只要能受苦,就一定能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