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粮食高位护盘取得新突破——写在2015年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之际
本报记者刘婉婷 缪翼
时值晚稻成熟收割时节,在江西省永丰县七都乡黄家村小坑山谷,两辆收割机来回穿梭,金色稻浪倒下卷入,饱满稻谷颗粒归仓。“可以想见,这又会是一个丰收年。”村民黄金根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情。
12428.7亿斤!12月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粮食生产再创新高,为“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转方式调结构成今年农业发展主线
粮食连年丰收,仓满库盈,市场供应充足,但局部地区玉米出现积压,生产结构已经到了不得不调的关口。
对于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粮食丰收的意义不言而喻。然而,在连续多年增产之后,我们也充分认识到,资源利用的弦绷得越来越紧,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
在去年底召开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面对发展中的现实挑战,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粮食连年增产,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受损,农业发展面临生态环境束缚和资源制约两道‘紧箍咒’,使得拼资源、拼投入品、拼生态环境的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必须走资源节约、生态友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实际上,如今的丰收的确有别于通常意义的丰收,而是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绿色丰收。
10月中旬的吉林省,玉米已经基本收获完毕,榆树市、农安县地里都覆盖着厚厚的玉米秸秆等着粉碎全量深翻还田,有的已经开始“动工”。由于以往秸秆粉碎、还田成本高,东北黑土区秸秆等有机物约有60%-95%被焚烧。
今年发生这一转变,最根本要得益于每亩90-100元的农机作业补贴。据农安县合隆镇众一农机合作社社长文业胜介绍,今年中央财政专项安排了5亿元资金支持东北黑土区17个产量大县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他的合作社计划和政府签订5000亩地的秸秆还田深翻合同,每亩他将得到100元的补贴。除此之外,文业胜更算了笔总账:“可能近几年受益不明显,但将来治理好了,都成了高产田,效益均摊,农民和土地两头受益。”
不一样的方式赢得丰收
从高产创建到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农业部越来越重视对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他们用一个又一个增产告诉人们,生产与生态可以并进。
今年2月,农业部下发了《关于大力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的意见》,强调要提高土地产出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投入品利用率,在全国农业开启了绿色增产理念的攻坚战。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口粮,良种良法配套和农机农艺融合的方式,贯穿于攻关全过程,落实到模式创新各环节,为粮食增产注入新的动力。
“没有统一技术指导,产量差别大着呢。”湖南省长沙县春华镇春华山村村民王桂三站在自家的水稻田里说,“以前每亩八九百斤,现在能打1300斤,有了各方指导,现在增产也不难。”通过统一应用良种、统一病虫害绿色防控、统一科技培训、统一病虫害诱杀,散户种粮攥成拳、连成片,促进了粮食生产向科技要粮的转变。
要绿色增产,不仅要提高效率,还要减少消耗。今年是农业部大力推进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的第一年,提出的“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展现了中国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决心。
“减药不是不打药,而是要提高效率,杜绝多打药、乱打药、浪费农药。”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说,“要通过正确选用、科学施用、药械升级等方法,把没起到病虫防治作用的那部分农药减下来。这样不影响粮食产量,还节本增收、提质增效。”
从拼投入到拼科技,山东德州武城县为民粮棉种植合作社理事长李庆双就尝到了“变”的甜头。
在他防治玉米螟的对照田里,用赤眼蜂防治的地块里被害株率比用农药防治的少了一半,而两种防治方式成本几乎相同,仅此一项技术平均每亩可减少农药使用1公斤。他的1000多亩地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深松免耕多层施肥等绿色增产综合技术,实现了化肥使用量减少10%的同时增产10%。
“镰刀弯”引领种植结构调整
今年8月,农业部提出《“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规划》,一个钢材加工中的专业术语,形象地描述了我国玉米结构调整的重点区域。“镰刀弯”地区,包括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太行山沿线区及西南石漠化区。展开中国地图,呈现出由东北向西北的弯状分布,这里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和畜牧业发展优势区,生态环境脆弱,但玉米总种植面积占全国的1/3。
有别于“普惠制”,《规划》明确提出不同区域不同的指导性意见,这种“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直接而有说服力。
“今年的豆子用手一掂,就知道分量足,测产每亩多了20斤。”黑龙江省北安市农民崔向民说,这都是“粮豆轮作”的功劳。北安市属于第四积温带,长期种玉米容易引发“大斑病”,与大豆轮作,不仅能缓解病虫害,还能提高两者产量,但大豆经济效益低。基于此,农业部今年在东北推行了“粮豆轮作”项目,每亩补贴150元。“农民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种植结构更加科学,产量当然上来了。”北安市农业局副局长王德友说。
“粮豆轮作”“粮改饲”“休耕治理”,这些《规划》中的高频词汇,都在不断凸显着,此次优化种植结构中,挖掘粮食生产新潜能是一方面,改善当前中国耕地质量,恢复生态水平也是重要内容。
山西省山阴县农民王成运是当地3.6万户种植青贮玉米的人之一,他说:“玉米刚成熟时,就以每吨360元的价格卖给了合作社。很抢手,我是一边收割,一边数钱。”作为农业部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试点地区,这里“种植为粮食、秸秆作饲料”的传统观念逐渐改变,流行着“为养殖而种植”的新思路。
春播秋收,时间在前行;机械轰鸣,科技在发展;从高消耗到惜资源,理念在进步。这些转变之中,农民对增产增收的愿望始终如一,居民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始终如一,国家对粮安天下的殚精竭虑始终如一。丰收,是苍生幸福的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