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图①:留守儿童小熊最盼爸妈回家。
图②:熊桂治和她的黑山羊。
图③:雷水潮老人挑柴回家。
本报记者 冯 华摄
编者按: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吹响了脱贫攻坚战冲锋号。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既是一项艰巨任务,也是一个庄严承诺。当前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坚持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
带着问题,本报记者深入连片特困地区,蹲点住村,深度体验贫困,通过解析贫困村的个案,探寻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新路径。
一个模式解“两难”
资金到“龙头”,紧紧绑定贫困户
“扶持资金为啥打到企业账上?”
一到夏家铺村,就听到了“问题”。
车行大别山区,越往深处路越窄越险,县道转崎岖村道,路尽头就是湖北罗田县夏家铺村,这是大山里最偏远的贫困村之一。441户人,散居在5条大冲里,山多田少,交通不便。精准识别后,村里还有95户贫困户。怎么扶贫、如何脱贫?
靠自身,难!村支书熊传书坦言,村里没啥像样产业,还背着70多万债务。老办法扶贫,也难!过去发过钱、发过羊,钱是到了户,结果贫困户买了肉、吃了羊,没顶上事儿;要拿钱扶“龙头”,老板富了,带不上贫困户,责任谁担?老支书直言:“如今的扶贫,真要换个扶法!”
精准扶贫,从“资金到户”变“效益到户”,“两难”迎刃而解。今年,村里13个贫困户加入县里的黑山羊精准扶贫工程:银行提供3万元贴息贷款,帮贫困户买母羊、建羊圈;政府补贴1万元,买公羊,并向龙头企业购买服务,保险跟进兜底,“政府+金融+保险+公司+贫困户”形成五位一体。与以往不同,资金直接打到企业,封闭运行。
钱打给企业农民放心吗?“我们要数羊的,11只羊,每只45斤,缺1斤也不行。”养殖户熊桂治肯定地说。
技术跟得上吗?“从建羊圈到防疫、驱虫,技术员全包了,10天一上门,干完活咱农民签字确认。”她拿出一张表给记者看。
一旦遇到疫情咋办?“保险公司保本,母羊意外死亡,一只赔偿2500元。”她说。
农民还会不会杀羊吃肉?“贷款算在你头上的,都签了合同,不还哪行?”熊桂治说。
这两年,熊大姐家遇到太多不幸,儿子两次手术,丈夫几次住院,一下子因病返贫。养黑山羊,让这个家庭有了奔头。“起步有扶持,市场有保障,风险有兜底,农民担心的政府都想到了。”在新建的“高床漏缝”式羊舍旁,熊桂治显得自信满满:“3年后到肉羊出栏高峰,年收入至少能有3万元。”
一户一策拔穷根
项目瞄准一家一户,一户不脱贫、工作队不撤村
山村为啥穷?“基础差、产业弱,这谁都知道。”熊传书说,要是找不对路子,搞大呼隆不行。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什么才是精准?必须一家一户因贫施策,从“千篇一律”向“私人定制”转变。
黑山羊项目好,但不是每个贫困户都适合。95个贫困户,家家情况不同。今年8月,县里的驻村工作队扎根夏家铺,和村干部一起入农户、摸实情,梳理出一本本精细的扶贫台账:
三组村民雷进明,几年前出车祸因灾致贫。老雷有头脑、有劳力,最缺资金。对接黑山羊项目,政府解决资金难题,这个家庭就能脱贫。
五组村民雷孟生,因学、因病致贫。两个孩子上大学,两个老人常年患病,生活负担重。对于这样的家庭,通过教育助学、大病统筹,就能渡过难关。
五保户雷水潮,年近70岁,缺劳力致贫。住着低矮、潮湿的土坯房,每月靠70元养老金生活,一年吃不上几次肉。这样的贫困户,靠政策兜底脱贫。
……
目击贫困,更体会到脱贫攻坚之难。驻村“第一书记”徐旭明感慨,村里剩下的这95户贫困户,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大多因病、缺劳、缺技术,其中70%没有能力外出务工。
对症下药。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套扶贫措施,95户人的脱贫路径清晰起来:产业扶贫27户,搬迁移民12户,教育助学12户,大病救助7户,剩下的37户低保、五保户要靠政策兜底。
扶贫难,路子对了就不难。
产业项目更精准。复制“五位一体”模式,村里引进大户,带动贫困户改造低产板栗田;将板栗壳变废为宝,发展食用菌产业。
电商扶贫让人看到新机遇。“没想到,第一年‘触网’,就把村里一大半板栗销出去了。”31岁的詹艳华,在她家小超市内建起“农村电商服务站”,初尝甜头,她又开起夏家铺艳姐淘淘店,打算把村里的土鸡、土鸡蛋也卖出去。
教育助学、医疗救助,县里出台一系列兜底政策,让贫困家庭轻装上阵。
不知不觉,天色渐晚。熊传书和徐旭明两个“书记”商量起村里的新规划:
“一转年,县里50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就到位了,往哪儿花?”
“路得修一下,有7个组还是土路。”
“产业项目也要做好规划,引进几个市场主体,咱这好山好水,长出的山货不愁卖个好价钱!”
“引进企业,要紧紧绑定贫困户,扶贫的钱可不是扶老板。”
“一户不脱贫,工作队不撤村,反正我是和你摽上了。哈哈哈!”
“3年时间,95户全部脱贫。”深夜里支书家不时传出朗朗笑声,从中听出夏家铺村脱贫的希望和信心。
版式设计:张芳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