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图为查干湖冬捕出鱼现场。
资料图片
核心阅读
得益于查干湖的生态保护,这颗“北国明珠”水草肥美、候鸟翩跹,尤其是冬捕别具特色。再过一个月,这里又将凿冰撒网,一派丰收盛景。
进入冬日,查干湖一片银装素裹。再过一个月,这里又将凿冰撒网,人们开始热闹冬捕,感受来自清冷湖泊的丰收喜悦。
如今,查干湖冬捕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殊不知,这火热冬捕,源自查干湖的好生态。
水网相连,圣湖重现生机
查干湖,蒙语中的意思是白色圣洁的湖,吉林省最大的内陆湖。它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地处松花江和嫩江交汇处。两江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汇流到一起,仿佛长臂将查干湖这颗明珠托起。查干湖于2007年正式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506.84平方公里,正常蓄水量6.5亿立方米。
“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冰面上,凿开一个长约2米、宽约1米的长方形下网眼。下好网后,几匹马在拼命地拉动绞盘转动,拉出2000多米长的大网。”石宝柱介绍说。石宝柱15岁开始打鱼,17岁就当上了主事的“鱼把头”,是查干湖冬捕“鱼把头”第十九代传人。
如今,81岁的石宝柱老人见证着查干湖的“死而复生”。
上世纪70年代,因为没有可靠的水源补充,查干湖湖面逐年缩小,最小时不足50平方千米,鱼苇绝迹。周边多数成为“跑风地”,大风刮起湖底的碱面子,漫天白烟。
“没有鱼捕,多数渔场职工加入扫碱大军。”石宝柱回忆,春秋扫碱上冻熬,一干就是一个冬春。但是,渔业损失副业补,补也难补。
终于,到了1984年,历时8年的“引松工程”竣工,引入第二松花江江水,让查干湖“失而复得”。
查干湖的修复,可谓处处精心。为解决水土流失和塌岸问题,生态水岸环湖而建。“改变以前硬化堤岸的方式,用有足够空隙的环保材料,既防止湖水过度冲刷堤岸,又不妨碍水生植物正常生长。”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包文军说。
如今,已建成的生态水岸修复工程、生态围塘工程、人工湿地群等项目纷纷落地。查干湖自然保护区生态补水、排水工程,查干湖渠道连通应急补水项目,作为松原市河湖连通工程的内容,也在建设当中。
“未来,以查干湖为核心,水网相连,并筑起水田、苇田和泡沼等人工屏障,将有效保障水质。”包文军说。
湿地有效恢复,众多珍稀候鸟来此栖息
有人说,“查干湖美,美在秋草”。查干湖号称“北国明珠”,随着生态改善,这里橙黄的蒲棒散发着蒲香,银白的芦花随风飘荡……秋草和迁徙的候鸟又能相映成趣。
查干湖是吉林省重点湿地自然保护区,是许多珍稀鸟类繁衍生息的天堂和迁徙的栖息之地。每年8月底到10月初,丹顶鹤、白鹤、灰鹤等几十万只候鸟,从四面八方向湖中翔集,谋划南归的路线。
为给候鸟提供良好栖息地,当地通过生态水岸工程、生态围塘工程建设,科学调控前置湖水位和水量,查干湖湿地得到有效恢复。现在,湿地面积达585.2万平方米。
芦苇、香蒲和其他水生植物增多,不但有效提高了对查干湖水体的净化作用,更让这里的候鸟有了舒适的栖息地,物种多样性、珍稀性及生境的典型性等特征越来越突出。近年来,查干湖自然保护区内还发现了倍受世界鸟类专家关注的世界极危级水鸟黑脸琵鹭。目前,在查干湖栖息的鸟类由过去的135种增至238种。保护区已成为东方白鹳、白鹤、丹顶鹤等珍稀濒危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和迁徙通道。
此外,保护区整合自身工作人员、渔政管理员和18名群众环保联络员,共同承担保护区内巡护工作,实现巡护监控网络全覆盖。同时,保护区计划从今年起,用16年完成保护区内生态移民工作,以控制人类活动侵占珍稀濒危鸟类栖息地。
查干湖好生态,已成老百姓切身福祉
“圣水”查干湖因水而活,因鸟而美,却是因鱼而闻名。
“查干湖的鱼是矿泉水养的,能不好吃吗?”石宝柱也曾走南闯北捕鱼,却钟爱查干湖的鱼。第二松花江从长白山发源,一路清流,引入查干湖。
得益于查干湖实施的以鱼养水和以水养鱼措施,湖内养鱼水域面积增加到60万亩。每年冬季,为期40天左右的“冬网捕鱼”如期进行。
冬捕,与查干湖一起存活了下来。
查干湖冬捕,有史料记载的多见于辽代。近年来,查干湖旅游开发区每年都在12月举办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全力打造中国北方最后的渔猎部落,传承古老的捕鱼方式。特别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感受好生态下的渔猎之乐。以去年为例,查干湖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开幕仅十几天,就接待中外游客1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亿元,电商平台上销售商品鱼20万斤。
查干湖生态,已从巨额的无形资产,成为老百姓的切身福祉。查干湖重归白色的圣洁,渔业也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查干湖赐予我们好日子,我们得更加珍惜和保护。”石宝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