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业节目农经视讯经济

丰产价高不赚钱 小农经济破产的必然与出路

三农 央广网 2015年10月30日 09:02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央广网北京10月29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记者王丰),金秋时节,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粮食又迎来大丰收,这本该是件喜庆的大好事,然而今年收完粮食的农民们却怎么也笑不起来,因为,玉米、小麦、水稻三大主粮的价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

  这次粮价下跌可以说并不是市场的自然规律,这其中,有着深层次的客观原因。有专家指出,这一现象,反应了我国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生产成本高昂”、“农民种粮比较效益低”的问题。

  山东淄博种粮大户荆冒祥的2000多亩秋玉米今年获得了丰收,产量比往年每亩增产200斤以上,亩产达到1300斤左右。这本是件开心的事,但玉米价格却只有七八毛钱,这让老荆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荆冒祥:玉米一亩地少卖200多块钱,全年统算起来这2040亩地少收入40多万块钱。

  9月份国家出台了临时存储玉米挂牌收购价,每斤1元,比去年每斤降低了1毛3分钱。据了解,国家的临储政策从2008年开始实施,一直到2014年,金灿灿的玉米不仅连年大丰收,而且价格也一路走高。

  吉林省粮食局调控处处长王涛:从2008年的七毛五到2013年一块一毛二,所以说这项政策对于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积极性,整个作用是非常突出的、非常重要的。

  可让农民没想到的是,连续上涨了多年的托市价格,今年转折性的下跌了,而且自入秋以来,不光玉米,粮食主产区的小麦、水稻等三大主粮价格都出现不同程度下跌。

  据了解,前几年的连年政策提价让粮库“暴饮暴食”,收购可谓是盆满钵满,经济不振又让企业“消化不良”,整个粮食产业呈现出“产量高、库存高”的现状。在湖北省蔡甸区,蔡甸区粮食局副局长 杨小洲告诉记者,这里的粮库和企业已经不堪重负。

  杨小洲:国家宏观调控以后,国家收的价高,市场价低,宏观调控的(水稻)1.38元,是严重违背经济规律的,要保护农民利益呀,那么收进来以后,一放以后,他又低于这个市场价了,这个包袱的话是在企业,你像现在13年的粮食卖到1.1元是好的,我们现在有75万斤粮食,挂拍了4次,这次又挂拍了,第5次了,还没成交。

  另外,中国的玉米市场价格已经和国际市场接轨,国内的高粮价让国际上的低价粮源源不断的涌入到国内粮食市场,也导致粮食价格与国际市场同步下调。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9月在《求是》发文表示,目前,国际大豆、玉米、小麦、大米价格分别比国内价格每吨低1175元、923元、626元和1143元,而这给国内市场带来了一定冲击,粮食进口数量持续增加,挤占了国内市场销售份额。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国内价格比国际价格高,为什么?是因为我们成本比国际高,所以说我们这个价格调整的余地非常小,那么未来必须要提高效率,把成本降下来。

  国内库存积压、国际粮价显著低于国内,是导致今年粮价下跌的主要原因,而这二者其实是一个本源的两种不同表现,都源于国内畸高的粮食价格。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表示,眼下的粮食价格从根本上讲是中国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造成的。

  党国英:中国的农业生产一直都是小农经济式的个体生产阶段,特点是成本结构中劳动力成本占比很大,而发达国家普遍已施行了机械化、规模化的生产模式。换句话说,同样面积的土地,在中国需要更多的人去耕种。我国粮食价格高就是因为小农经济的生产成本高。

  在湖北省蔡甸区玉贤镇纪庄村,村民李永学种了10亩地,今年亩产达到1100多斤,尽管今年湖北的托市收购价格与去年持平,达到1.38元每斤,但李永学表示,自己种地只能保证一年的基本开销。

  李永学:你要说起来国家对农民的政策还可以,还贴钱,但是农民实实在在还是不赚钱,成本越来越高了,现在农药、化肥太贵了,今年的农药和化肥都涨了,这个谈收入并没有多少,一亩田搞到两三百块钱是好事。

  “种田不挣钱”,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的最多的话,正因为如此,除了最小的孩子还在上学,李永学另外的三个子女都在外面打工,蔡甸区永安街世城村 党支部书记介绍说,这在蔡甸区的村庄基本上是一种普遍现象。

  党支部书记:在家里的都是老人,再就是小孩,50岁以下的人员都去打工去了,在家里的都是60多岁的。

  粮食连年增产,在国家托市收购政策下连年价高,农民却不赚钱,今年粮价的转折性下跌,可以说是中国现行农业生产模式难以为继的一个缩影。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依靠人海战术的小农生产方式必然导致成本高昂。财政补贴能力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永远兜底。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这种传统的小农经济走向没落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过程。

  农业发展的出路在哪里?人类历史告诉我们,所有现代化国家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就是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留下的农业人口通过现代化、规模化的生产获得足够的收入。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李国祥:那么过去我们在侧重于土地生产力,就是每一个农民老是想来增产,结果不增收。那么未来就是说通过这个规模化经营,或者适度规模化经营,一亩地虽然增得不多,但是规模大了他整体收入也还是比较高;那么第三个途径当然了就是我们希望能把一二三产业融合,把过去不能实现的价值,比如生态价值,文化价值,通过农家乐,通过休闲农业。

  允许农民承包权自由流转,使有能力耕种更多土地的农户有机会释放其生产力。据了解,目前,我国开始推行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在著名财经评论员张鸿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现行的改革措施还十分有限,并没有使大部分土地有效流转起来,因此,土地制度必须改革。

  张鸿:这里面其实是有制度带来的效率的提高,因为刚才咱们说的,如果你要是既增产也增收,可能需要科技等等,规模化,土地集约什么的这样,你现在流转现在遇到了问题,所以我们要在土地这上也有改革。那农产品价格,农民卖得积极性到底在哪里,这个买卖双方能不能有更好的市场化的这样一个进展,我们现在有目标价格的这样一个试点,相对来说它就效率更高了,因为它相对走向更加市场化,而且政府不用全部掏钱了。

实时热点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种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农业视频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