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业节目农经视讯经济

白山市特色养殖业发展掠影

三农 吉林日报 2015年10月27日 09:38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深秋白山,收获正忙。乡间山野,满眼金黄,一幅幅美丽的丰收画卷吸引着记者的目光——

  蜂场甜香、花鹿冲撞,泉源蛙跳、猪嬉沟塘……在这美丽的丰收画卷当中,特色养殖业最精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地处长白山腹地的白山市,地貌特征为“九山半水半分田”,联合国“人与生物圈”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有60%的面积在白山市,素有“立体资源宝库”之称,是全国著名“林蛙之乡”、“绿色食品城”、“特产名城”。

  白山的区域特色和自然条件,决定了养殖业具有独特优势。几年来,白山市坚持走非均衡、差异化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精品特色农业,特色养殖是农村致富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退粮进特战略的引领下,加快发展长白山森林黑猪、优质肉牛、蜜蜂、梅花鹿和特种经济动物等特色牧业经济,大力实施林蛙产业规范化工程、养鹿业优良品种工程、养蜂标准化工程,有效地推进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长白山原生态、无公害高端品牌驰名国内外。截至目前,全市林蛙放养面积已达到220万亩,贮蛙量达到9亿只,每年回捕量达到1.2亿只,年产林蛙油2万公斤,实现产值7亿元;养鹿达到1.3万只,年产鹿茸4000公斤,实现产值4000万元;野猪年存栏2.2万头,出栏1.55万头;年实现产值5580万元;獭兔存栏3万只,出栏1.9万只,年实现产值2300万元;养蜂16万箱,年产各类蜂产品630吨,实现产值3600万元。

  柳毛河林场——鹿鸣呦呦

  “东北三宝”,闻名遐迩!长白山区作为梅花鹿的原产地,驯养梅花鹿已有百年历史。如今,“鹿”进入到寻常百姓家,不仅作为人们养生治病的“良药”,也成了当地人致富发家的“法宝”。近日,记者带着诸多好奇与疑问,走进临江长白山鹿业有限公司,探访这家白山市梅花鹿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之道。

  深秋,长白山区层林尽染,风景如画。从临江市区向北出发,穿行在曲折蜿蜒的乡间公路,被无垠的彩色森林包裹着,大约1个小时的车程,来到位于桦树镇的该公司。

  刚下车,耳边就传来机器的轰鸣声,不远处,十几位工人正在忙着打黄豆。公司总经理姜国喜介绍说,企业给周边农户免费加工。问及缘由,他解释道:“打豆剩下的秸秆是喂鹿的好饲料,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今年66岁的姜国喜,从企业1999年成立起就担当“一把手”。10多年来,“长白山鹿业”在他的带领下,不断发展壮大,赢得广阔市场,并被人们所熟知与认可。目前,公司拥有长白山种鹿场,两个养殖分场和一个占地960公顷林地的天然养殖场,梅花鹿存栏达1000余头,成为一家集养殖、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

  别看现在公司发展得有声有色,这一路走来可是历经了无数波折。长白山鹿业有限公司前身是临江林业局长白山种鹿养殖场,2005年体制改革,姜国喜临危受命,接手养殖场。“那会儿正是梅花鹿市场最低迷的时候,一头鹿才卖500元钱。”为了把企业盘活,姜国喜东挪西凑了240万元用于发展。眼看市场刚有点起色,又遭遇了金融危机,直到最近3年市场才重新振作起来。

  走进公司养殖基地,60余个鹿舍整齐排列,过道两旁码垛着似小山包的秸秆;鹿舍里,成群的梅花鹿闪着灵动的眼睛,警惕观察着周围的一切。“这儿养殖的梅花鹿品质一流,在市场上绝对抢手。”姜国喜骄傲地说。事实证明,他并非自夸。

  该企业位于长白山腹地,有丰富的牧草资源,中草药资源和充足的柞、柳树叶资源。清澈的泉水、清新的空气,为梅花鹿生长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同时,企业占地960公顷的林地天然养殖场,位于临江林业局柳毛河林场的施业区内,属松花江水系的塔河流经天然养殖场。通过夏季散放轮牧,冬季人工补喂天然柞树叶,以及适量人工补喂精饲料的经营模式进行饲养,从而获得了具有天然品质的梅花鹿系列产品。开发的纯天然鹿产品——鹿茸片、鹿胎膏、鹿茸胶囊等20多个品种,畅销国内外,深受消费者青睐。

  为不断优化梅花鹿种群和增强产品天然品质的科技含量,他们以长白山种鹿场为中心,同中国科学院(左家)特产研究所、吉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建立了长期科研合作关系。先后完成了中草药代替西药防治鹿疾病,梅花鹿、马鹿人工授精技术等科研项目,并正在进行胚胎移植新课题的研究。这为培育优良的长白山梅花鹿品种和新产品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俗话说:一业兴带动百业旺。“长白山鹿业”不仅促进当地的税收收入,也解决了部分就业难题。“现在雇个人每天得160元打底,否则没人干。公司平常用工人数有七八十人,忙的时候会更多。”姜国喜说,公司用工最多的时候,每天发放工资1万多元。

  在配料车间,员工曲莲凤正细心地为梅花鹿配置“营养快餐”。“我家住在镇里,离这不远,每天骑电动车上下班很方便。”47岁的曲莲凤在公司已经工作了10年,每年3万多元的工资收入让她感到很满意。“公司还给我们交了养老保险,这以后老了咱也有退休金了。”

  问及产值,姜国喜淡淡一笑说,这两年市场红火,年产值能达到1000万元左右。对未来市场的走向,他信心十足,表示该企业至少将有10年的增长期。自己将紧紧依托长白山特有的地理、资源优势,自我滚动发展,逐渐壮大。

  露水河畔——蜜蜂飞舞

  抚松县露水河镇位于素有“世界生物资源金库”之称的长白山腹地。在这里,智慧的“天祥人”和他们勤劳的“伙伴”,快乐地酿造属于自己的甜蜜事业。

  来到抚松县露水河天祥土特产有限公司,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蜂蜜淡淡的芳香夹杂着椴树花的味道,沁人心脾。跟随公司总经理刘启国走进会议室,刚入座,工作人员就把准备好的蜂蜜水端了上来。“品尝一下我们自己生产的椴树蜜,先暖暖身子。”一边品尝着香甜的蜂蜜水,一边倾听刘启国介绍“天祥”的甜蜜事业。

  露水河林业局贸易公司始建于1988年,企业改制后,于2005年成立抚松县露水河天祥土特产有限公司。20多年来,公司建成了规模庞大的养蜂业联合体,成为吉林省养蜂业的领军企业。

  “现代蜂业是朝阳产业,也是现代农业、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维持生态平衡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蜜蜂授粉对保护植物的多样性和改善生态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植物及农作物增效增产、地方再就业的主要链条。”谈及养蜂专业领域,刘启国侃侃而谈。

  “长白山区森林资源保护完好,椴树资源非常丰富,我们生产的椴树蜜可以和‘槐树蜜’媲美。”刘启国说,吉林森工集团专门为他们规划了占地90万公顷的采蜜区,严禁外来养蜂户进入,同时聘请南方专业养蜂人员来进行技术指导,确保生产出的每一滴蜂蜜都是纯正的椴树蜜。

  在产品展示台前,一款包装精致的玻璃罐蜂蜜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款产品主要出口到东南亚国家,深受他们的喜爱。”刘启国告诉记者,企业产品如今已进入到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的市场,并通过了德国BCS有机食品认证。

  众所周知,西方国家对于食品安全要求近乎苛刻,“天祥蜂业”的产品能进入到这些国家,必然有过人之处。刘启国道出了玄机:他们经过技术创新,对蜂蜜进行处理后长时间困酿,不仅能去除蜂蜜中大部分的杂质,还能提高还原糖含量。

  得天时,取地利,加之人为努力,“天祥蜂业”声名鹊起变得顺理成章。公司改制后,从过去单纯的蜂蜜、蜂王浆等蜂产品的生产,经过不断地摸索尝试,发展成为一家集产、供、销为一体的全国性蜂产品进出口原料基地。目前,企业拥有两条用GPA标准组配,半自动化、自动化年产5000吨的蜂蜜提取生产线。去年,企业蜂蜜产量高达3000吨,实现产值3亿元。

  为了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公司还采取“资源+企业+蜂户+订单”的模式,通过成立天祥蜂业专业合作社,带动360余农户发展蜜蜂养殖,户均增收近10万元。

  蜂蜜市场前景可观。然而,随着越来越多“养蜂人”的涉足,刘启国发现市场走向事与愿违,逐步走下坡路。“近几年,市场上蜂产品鱼目混珠,很多消费者都不敢购买产品。”由于假货横行,导致蜂产品市场的诚信消失。

  为了让人们重拾消费信心,现阶段,“天祥蜂业”正着力构建蜜蜂文化产业园,在努力将企业品牌“推出去”的同时,把老百姓“请进来”,让他们直观地看到企业生产流程,重塑养蜂业的形象。

  在企业会议室,“长白山第一蜜”的题词格外醒目。朝着这一目标,“天祥人”正在不断努力!

  报马川河——林蛙下山

  深秋时节,所到之处无不呈现热闹的丰收景象;即便走进山林深处,也同样感受到浓浓的丰收气息。这不,三岔子林业局白江河林场报马川沟的林蛙已经“下山”,丰收的喜悦写满了养蛙人的脸庞。

  从三岔子林业局出发,在靖白公路疾驰20多公里后,一头扎进了茂密的森林中。汽车在曲折蜿蜒的林道上缓慢前行,沿途迷人的秋日风景令人流连。经过大约2个小时的车程,眼前突然显现了一座蓝瓦红墙的房子。“这家可是当地有代表性的林蛙养殖户。”随行的三岔子林业局资源开发处副处长董文波介绍说。

  “这一路颠簸累了吧,快进屋坐。”出门迎接的主人,皮肤黝黑、体格健壮,浑身透着质朴与真诚。他叫张传杰,今年50岁,是报马川沟搞林蛙养殖的第一人,已有整整15年时间。

  坐在屋内的炕头上,张传杰唠起了他的养蛙致富经。他原来是三岔子林业局的一名森铁工人,2000年企业改制后,成了一名下岗工人。“在林区待时间长了,干别的行业咱也不会啊。”靠山只能吃山!张传杰开始琢磨着搞产业发展。恰好当时三岔子林业局扶持下岗职工发展林蛙养殖,对承包的养殖河段1公里仅仅收200元,并规定前3年不收取租金。说干就干。于是,他同两位合伙人,投入20万元,共同承包了报马川河上游的3公里河段发展林蛙养殖,养殖区范围达1000多公顷。

  作为一名“老林人”,张传杰对报马川沟的林区情况了熟于胸,但是搞林蛙养殖他就成了“门外汉”。为了能尽快掌握林蛙养殖技术,他积极参加林业局联合省农科院和吉林农大办的培训班。“有了技术,咱心里也就踏实了,可以放手搞发展。”通过学习,及多年来总结、摸索经验,如今,张传杰成了地地道道懂专业、懂技术的“沟主”。

  为了能提高林蛙的回捕率,张传杰一年四季都在山林里忙活儿。春天繁殖、夏季放蛙、深秋抓捕、寒冬巡山。“养蛙得赶年头!”张传杰告诉记者,到了林蛙抓捕季节,产量高低得看“天公”是否作美。“今年天旱,林蛙产量很低。”面对现实,他虽不情愿,但也实属无奈。

  “这几年林蛙产量时好时坏,但整体效益还算不错。3公里河段平均每年捕蛙1000多斤,收入差不多在十六七万元左右。”谈及林蛙养殖效益,张传杰笑呵呵地说。

  “老张现在可是我们局里的示范人物。”一旁的董文波插话道。记者心想:他不是已经退休了吗?董文波解释说:“老张愿意琢磨事儿,2010年任命他为林场资源综合开发科负责人,用他的成功经验带动其他下岗职工创业、再就业。”如今,三岔子林业局有150余位下岗职工从事林蛙养殖。

  跟随张传杰走进林蛙养殖区,繁茂的山林寂静无声,耳边不时传来捕蛙人的笑声。山林深处,清澈见底的报马川河潺潺流淌,张传杰的两位合伙人身背电瓶捕蛙器正沿河捕获林蛙。

  “大半个上午只抓到30多斤,希望来年能有个大丰收吧!”张传杰期许着……

  天湖沟里——黑猪嬉戏

  汽车一过临江市苇沙河镇错草村,便驶离鸭绿江岸,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向上爬行,秋风萧瑟,黄叶遍地。行过七八公里,汽车跃上山顶,沟深林密的天湖沟映入眼帘。池塘里,一群大鹅悠然自得地嬉戏着;山坡上,一群群鸡在林间啄食。拐过山头,一幅绝妙的画卷展现眼前——近百头体态修长、健壮黝黑的山猪或坐或卧,悠闲自在地享受着秋天的阳光。突然,树叶沙沙作响,一头母猪带领四五头小猪从山坡下窜了出来。小猪一边奔跑着,一边甩动着尾巴。

  临江市天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树波告诉记者,天湖沟占地300公顷,森林资源丰富。最高海拔700多米,山坡陡峭,落差达400多米。鸡、鹅和山猪在这里自然生长,天天爬山越岭,从不打针吃药,是最健康的绿色产品。

  今年41岁的魏树波是天湖沟本地人,个子不高,精力充沛。由于长年的室外劳作,所以脸庞黝黑。说起创业的过程,他感触颇多。199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东北电力学院。当时,姐姐在读大学,妹妹刚刚上高中。家里贫寒,根本拿不出他上大学的费用。面对此情此景,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上大学的念头,坚信“男人总会找到出路”,坚定地踏入了社会。

  一开始,由于没有技术,魏树波只能在建筑工地做小工。小工的工资不高,他就琢磨,哪个行当工资高一些。于是,他当送水工、开车、贩卖黄豆等,只要有钱赚,他就不辞辛劳地去做。2000年,他瞅准机会,做了一笔大豆期货生意,净赚了150万元。

  不用为吃喝忙碌了,魏树波却犯起了愁。他说自己是个劳碌的性格,不能闲着。200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萌生了回家乡植树造林、发展生态种植的念头。说干就干,当年他就放弃了城市户口,回乡创业。当时,天湖沟不通车,没有电,荒山荒坡满目皆是。但他不气馁,没有路,自己开;没有电,自己拉。在土坯房里,一住就是3年。3年时间里,栽植红松30万株。如今,苍翠的松树如同卫士一样挺立在山坡上,明年就能够结松塔了。

  说起养殖长白山森林黑猪,魏树波笑着说是被“逼上梁山”的。长白山林区是野猪横行的地盘,尤其是一到秋天,一群野猪一夜之间就能毁掉100多亩庄稼,损失巨大。他也一直为这事发愁,却没有什么好办法。

  2005年,魏树波被推荐到吉林农业大学脱产学习。4年里,他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自己的亲身实践融会贯通,同时,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2009年毕业后,他就又开始琢磨野猪祸害庄稼这件事。在专家的指导下,他决定用“以猪制猪”这一招。于是,他引进了一头松辽黑猪做种猪,与当地的母野猪进行交配,生出第一代杂交品种。没想到竟大获成功,母野猪产下的猪崽大部分都跟随种猪回来。通过驯化,在当地长久居住下来。如今,满山的黑猪已有300多头,每年可出栏三茬近1000头。由于喂猪的玉米都是就地取材,施用猪粪、鸡粪,再加上黑猪都是散养的,成天在山林里溜达,渴了就喝山泉水,自然生长,而且生长周期在14月至18个月,所以体质强健,肌肉弹力好,肉质紧密,香味醇正,一经推出便大受好评。即使价格高(一头猪近万元),前来购买的用户也络绎不绝,每年产值七八百万元。

  看到如此景象,魏树波一边扩大黑猪的种群,一边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利用地下涌泉,建池塘养了500只大鹅。利用废旧房屋养了2万只鸡,平时在山林间觅食,并种植40亩五味子作鸡饲料,也极受好评。

  谈及未来的打算,魏树波满含深情地说:“我的生态种植、养殖模式是可以复制的,在周边的山林里都可以进行。只要周边农户同意,就可以一起干,共同致富。到那时,我就可以建加工厂、冷库,能够带动全村甚至是全镇的人致富,也能够为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实时热点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种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农业视频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