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业节目农经视讯经济

“农家乐”:不妨培育文化个性

三农 农民日报 2015年08月28日 08:42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魏青

  报载,近年沪郊“农家乐”遍地开花,但不少“农家乐”景点大同小异,游客去过一次就不想再去。但在浦东临港地区,一家名不见经传的葵园农庄开张4年,年接待游客却超过30万人次,周末和节假日一房难求。“市民一再前往,是冲着更深层的东西,比如乡愁文化。”当地农业旅游专家表示,“农家乐”也要培育鲜明文化个性。

  一个好的“农家乐”,应该发挥乡土优势,尝试打动人心,唤起游客关于特定的乡村场景记忆或者田园生活想象。这就需要引入更具本土特色的农耕文化元素,进行形式多样的乡土文化展示,拓展休闲农业的文化内涵,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确保“农家乐”能够具有乡愁文化吸引力。

  “农家乐”提供餐饮、住宿、休闲于一体,要动脑筋在本乡本土的特色菜肴上下功夫,围绕“舌尖上的乡愁文化”特色做文章。比如沪郊各地“农家乐”的海碗菜、渔家菜、河鲜菜、三岛菜等,不仅努力传承、恢复本乡本土的特色菜肴,而且不断完善、精益求精,让游客吃出不一样的“乡味”,找回不同的“儿时味道”。

  很多地方的“农家乐”,陆续建起小木屋、老土灶,安置石臼、石磙以及水车等,但这些设施和农具,符号化色彩浓厚,已经难有直指人心的力量,关键是要激发游客的体验意愿,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予以尝试。有的观光农庄做得比较好,种植特色蔬菜、水果或者养殖特色活鱼等,游客进入种植园内或者垂钓区域,可以随意采摘、垂钓等,最后集中结算。有的观光农庄还请来民间艺人,设立跟乡愁文化有关的作坊展示区,吸引游客参观、体验。

  “农家乐”要想长盛不衰,必须能够吸引游客一来再来。但是,当更多游客到“农家乐”不再满足于瞧稀奇、赏一景,吃顿饭、睡个觉,“农家乐”还能为游客提供什么?乡村旅游还能靠什么吸引游客?

  以沪郊葵园农庄的成功为例,复原自昔日海上渔民生活的海碗菜,提供了寻常农家饭无法提供的好滋味,准备原样复原的晚清浦东民居群,计划沿河道再现旧时村庄……一个原本普通的“农家乐”,由于注入了乡土文化内涵,游客来了大有看头,回去后讲得出故事,不仅吸引普通上海市民“一来再来”听故事、觅乡愁,而且吸引一批文化名家视农庄为休憩、创作胜地。

  深入发掘乡愁文化元素,引导乡村旅游发展升级换代,可能正是“农家乐”二次创新的关键环节。如今,乡村记忆不仅从城里人的视野中消失,也逐渐从农村人的视野里消失。渴望寻回乡村的记忆、体验缺失的乡愁,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已成为一种普遍社会心态。乡村旅游产业,理当回应这种社会心理需求,也能够满足这种大众消费需求。

实时热点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种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农业视频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