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重大案件总在不经意间发生。快餐式的阅读后,案件又会不经意间从你脑海消逝。其实,有些案件值得留在你心底,因为其中有生命、有道德、有法治、有警示……每周,《法制日报》案件版都会推出“案件特稿”栏目,为你解读上周重大案件,体会其中法理情。
上周,江苏破获特大假劣食盐案,涉案两万余吨假劣食盐可供500万人吃一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假劣食盐大多销往农村和城乡接合部。假冒伪劣商品在农村泛滥已是沉疴顽疾。根源在哪里?应该由谁去监管?如何监管到位?这一系列问题,需要全社会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
两万余吨伪劣食盐,销往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安徽、山东、江苏7省市,可供500万人食用一年时间。
上周,8月11日,江苏省政府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一起“案值最巨、影响最广、危害最大”的特大假冒伪劣食盐案件。
除了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此案最值得关注的一点是——专案组侦查发现,假劣食盐大多通过位于城乡接合部和农村的小超市、小卖部销给了市民、小餐馆、食品加工店和部分单位食堂。
另据《法制日报》记者从中国盐业总公司了解到的消息,天津近年来已成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盐的重灾区。有关部门今年7月在宝坻地区发现,几乎村村都吃假冒伪劣食盐,个别村庄假冒伪劣食盐食用率达到80%以上。
不单单是假劣食盐。多家媒体的报道和监管部门的调查显示,相对于大城市,一些县城或农村地区成为了垃圾食品和“三无”产品的主要销售目的地。
暴利惊人
农村成假烟酒重要销售地
在各种销往农村的假劣食品中,假酒的暴利最为惊人。
2014年下半年,安徽省合肥市公安局蜀山分局经侦大队陆续接到群众举报称在合肥各处买到了假酒。警方顺藤摸瓜,历时两个月,捣毁了一处制假、售假窝点,刑事拘留5人,涉案价值达100余万元。
办案民警在长丰哑巴店一处地方找到了制假窝点。这个地方从外面看就像收破烂的,门口堆满了破酒瓶,房子也是农村常见的红砖房,合肥人王某是此处作坊老板。办案民警称,现场有不少酒瓶、包装、还有成桶的白酒。制假过程非常简单,先进行灌装,然后用专门的封口机封口,最后成箱装好,用牛皮纸封好,从外面看根本看不出来是白酒。
据调查,王某,合肥本地人,1971年出生,之前因抢劫和强迫交易两次被刑事拘留。这些桶装白酒是王某从四川一处地方购买来的,加上运费价格每斤约3元,酒瓶是从各处回收来的,包装则是从吉林等地购买来。王某雇了4个人,每人每天工资50元,这4人中有的年纪已经70多岁了。
王某在合肥大通路附近还租有一处仓库作为存放白酒的地方。在现场及仓库,警方共发现400多箱白酒,每箱4瓶或者6瓶包装,品种为种子、口子窖、古井酒。据王某交代,仅10月和11月,他就销售了1400多箱万瓶白酒。而他做此生意已经大半年时间了。他一般以80元一箱批发给经销商,而店内以正常市场价格出售,从中赚取高额利润。
这样的假酒窝点在多地农村均有发现。2012年2月,河南省南阳市警方成功捣毁新野县一生产、销售假酒的工厂,当场查封假酒一万多件,各类白酒商标20多万套,还有各类包装箱、空酒瓶不计其数。
据了解,这些假酒用香精、丁酸、乙酸乙酯及专门针对不同口感特质的酱香、芝麻香等原料勾兑而成,再封口、贴上标签,然后“穿上”以假乱真的包装盒,勾兑后的假名牌酒就上市出售了。由于成本低廉,市面售价也很低。警方经过现场调查发现,仅2010年9月至2011年5月,泸州、赖茅系列的假白酒已经销售了29845箱,主要销往农村地区。
2014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公安局红山分局经侦大队通过缜密侦查,一举摧毁了一起覆盖多地的特大销售假酒网络,抓获犯罪嫌疑人3名,当场扣押系列假酒2000余件,涉案金额200余万元。
警方在调查中发现,不少生产销售假烟、假酒的不法分子已将城郊接合部和农村乡镇级小超市、小商店作为重点推销对象。由于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对假烟、假酒辨识能力相对较弱,假烟酒的销售在城郊接合部和旗县农村周边地区蔓延开来。
监管失灵
山寨食品在农村泛滥成灾
近年来,城市中的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监管力量也在不断加强。但相比城市较为健全的食品监管体系和市民防范意识,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越发令人担忧。农村食品市场逐渐成为了被遗忘的角落,甚至变成了“消废”市场,大量假冒劣质食品向农村地区转移,严重危害着广大农村群众的健康。
新华社记者曾赴山东省潍坊、莱芜、临沂等地市,追踪农村小卖部、批发市场、生产作坊。记者调查发现,由于监管缺位等原因,一些“问题食品”专供农村市场,每块1元的名牌巧克力、胀袋漏水的果冻、霉变的辣条,这些国家禁止销售的假劣食品,虽已在城市难觅踪迹,却在农村泛滥成灾,严重威胁农民尤其是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一些农村小卖部经营者表示,想要赚钱,一定要经销假名牌、“高仿”“取大名”这三类食品。“高仿”即取一个与某著名品牌相近或谐音的名字,比如“好利友”;“取大名”即一些“问题食品”为掩盖劣质,取了名不副实的名字,比如“燕窝麦片”“黄金蟹钳”等,实际上只是油炸面食或豆制品。
当地大型副食品批发市场批发商坦言:“进什么货要看小卖部开在哪里,城里有城里的货,农村有农村的货”,并承认“问题食品”是专门供应农村市场的。
中国质量万里行记者也曾对假劣食品“下乡”问题作过调查。记者走访山东、河南两省发现,山寨食品在农村市场已达泛滥的程度。在农村大商店、小超市、公路两旁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山寨货。如“露露集团”饮料“王老世家”“可日可乐”“脉劫”“青岛品牌”啤酒等等。
仿冒比较严重的是奶制品市场,“优利”“尹利”“嘉蒙牛奶”“特伦苏”“营养强化奶”等似曾相识、似是而非的品牌比比皆是。
某饮料批发商直言不讳地表示,大型商场、超市进验货比较严,山寨品进不去,所以只能在农村市场和小商贩处取得生存。“农民一般不太注意牌子,他们口袋里也没有多少钱,愿意拣便宜的买……”
中国农业大学的何宇博士曾对农村的消费环境作过专项调查,他认为,农村是问题食品的重灾区,假冒伪劣食品出现的频率高,流通快,范围广。而山寨食品肆虐农村市场的背后是暴利的驱使。
在河南省兰考县爪营镇,经营副食品的超市老板任伟表示,山寨品的进货价一般不超过10元,批发商还要0.5元到1元的利润。
另外一名山寨饮料批发商王先生也透露:“在做山寨饮料的起步阶段,我们去推销时,很多店主说没见过我们的产品不想进货,后来发现比正牌的饮料还热销时,都尝到了甜头,后来就主动联系我们拿货。”
“把农村消费者当成‘消废者’是一种极其不道德的行为。”有专家在谴责不良厂商的同时,对山寨食品的生产原料、农药残留、添加剂量使用等问题表示忧虑,“食用这些山寨食品的很多是儿童,儿童对刺激反应敏感且解毒排泄功能弱,不慎摄入问题食品会影响健康,严重的将造成极大危害”。
针对一些农村地区“问题食品”泛滥的现象,新华社记者曾向当地工商、质检等监管部门反映,得到的答复大都是有“苦衷”:由于人手不足,检测费用高、耗时长,基层监管部门无鉴定资质等问题突出,农村食品安全“管不过来”。
追本溯源
农村怎成食品安全监管盲区
在消费者维权意识日益高涨的今天,在城市或者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农村再销售明显的“问题”食品,不仅会受到消费者的投诉直至抛弃,甚至随时会受到工商卫生等职能部门的查处,得不偿失。这就使得那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几乎成了不法奸商们倾销伪劣“问题”食品的唯一选择。
2015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召开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有关情况新闻通气会时透露,广大农村仍是消费者维权的薄弱地带,“山寨食品”仍在泛滥。
早在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一直关注食品安全的全国政协委员、浙江丽水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雷后兴就曾呼吁,应关注城乡接合部及农村的小商店、小超市里面出售的“问题食品”。
他认为,农民食品安全知识缺乏和熟人经济导致农村超市“三无”食品泛滥。农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接收信息的途径较少,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卫生知识知之不多甚至一无所知,基本不具备辨别假冒伪劣食品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假劣食品在农村的泛滥。
同时,劣质食品价格低利润高驱使农村超市经营者倾心“三无”食品。由于农民收入普遍较低,购买食品往往只图便宜,不求质量,致使质量差、价格低的食品在农村很有市场,经营者进货时便顺应了这种需求,就像有些经营者说的那样“真货卖不出去,假货倒卖得很快”。
近些年,有关部门也一直在对农村食品问题进行整治,关闭了一批生长在农村的食品小型企业和小作坊,然而,农村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很严重。
雷后兴分析,农村超市面广量多和执法管理力度欠缺,给农村小超市“三无”等劣质食品提供了巨大生存空间。涉及食品安全监管的有农业、工商、质监、卫生等多个部门,使得针对布局分散的农村超市开展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费用高、耗时长。再加上受人员编制、经费等制约,多数职能部门没有在乡镇基层设立分支机构,监管力量无法得到有效延伸,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几乎成“盲区”,给不法经营户经营“质劣价廉”食品带来了可乘之机。
雷后兴为此呼吁,把监管执法重心向农村下移,建立健全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各相关职能部门形成合力,特别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加大对农村市场的监管力度,增强检验能力,增加抽检密度,加大奖惩力度,提高其违法成本,分种类、分时段、按计划进行食品质量检验,并定期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