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制图:张芳曼
说到传统农业,往往难以逃脱“靠天吃饭”的命运。不过如今,“互联网+”给传统农业带来了难得的重大发展机遇。“互联网+”是如何融入传统农业,将其各个环节打通,形成现代生态农业新模式的?记者在河南扶沟县的调研中看到了菜农的“互联网+”生活。
种植:以消费为导向
根据网上订单、大数据来组织生产
“近几年通过网络订单,我们与郑州、天津等地火锅餐饮企业和辣椒酱加工企业合作,在扶沟、太康、杞县等地种植三樱椒17万亩。”扶沟县遍地红辣椒种植合作社理事长于海军掩饰不住兴奋,“合作社年加工鲜辣椒7000多吨,2014年销售额已达到1.1亿元。”
不同市场对辣椒的外观和品质都有特定的要求,遍地红辣椒种植合作社种的是调味型专用品种,种植前已通过网络和需求单位签订了产销合同,属于订制生产。
“互联网+农业”对专业合作社来说,可以让他们利用互联网获取先进的技术信息,根据网上订单、大数据掌握最新的农产品价格走势来组织生产,对产业链全要素进行重组,最大限度降低产品销售风险。
而对此前靠天吃饭的普通农户而言,互联网改变的不仅仅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更让他们看到了光明“钱景”。
在汴岗镇于营村,记者见到村民于有德将新摘的小番茄,小心翼翼地放到纸箱里。“别人地里的3块钱一斤都没人要,我的能卖5元呢。” 其中的秘诀,于有德说关键是订制。
“这是专门为城里人订制的,他们想要啥俺就种啥。”他指着自己的大棚告诉记者,所有的蔬菜和水果都是使用有机肥,“这就是俺的特色——有机!城里人更关注营养和安全,也不在乎这块儿八毛的。”
如今,许多城里人逐渐青睐田间地头的瓜果蔬菜,很多以前被认为是“卖相不太好”的现在都成了宝。这些城里人钟爱的“有机食品”,通过网络“私人订制”都变成了农民腰包中的零花钱。
汴岗镇镇长高杰告诉记者,农产品网络订制也催生了一个新群体——“新农民”,他们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又熟悉网络。“彻底走出了‘菜贵伤农,菜贱也伤农’的怪圈。”据统计,在扶沟致力于“互联网+农业”的合作社或者蔬菜公司就有近30家,从过去的“农民生产什么卖什么”,转到“消费者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模式上来。
在根据订单确定种植品种和规模时,扶沟县还引进蔬菜深加工项目,成为河南蔬菜生产第一大县。目前全县蔬菜种植面积52万亩,蔬菜产量310万吨,总产值46.8亿元。
管理:以科技为依托
一个人就可以管理十多个大棚
“以前控制大棚的温度、湿度,需要人力打开、关闭通风口,一天要好几次重复操作,费时费力不说,关键是人工操作控制温度、湿度不精确。”在位于曹里乡跨李庄村的豫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贺红军告诉记者,自从引进了物联网技术,就轻松多了。“通过电脑就能监测大棚内温湿度,发条短信或点下鼠标,大棚就能实现自动开关放风口,自动浇水、喷洒农药。”
只见育苗大棚前面安装了一个物联网总控箱,用来控制大棚草苫、遮阳布、喷灌头和通风口。大棚内装的传感器,则根据提前设定的指标,对棚内温湿度情况进行预警。当大棚内的温湿度过高或过低时,系统会自动发送手机短信,提醒操作人员进行通风、降温或保暖等措施。工作人员还可以通过监控系统清晰地看到每一株作物的生长情况,离得较近的菜苗,叶子的脉络也清晰可见。
智能化种植模式,将农民从“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中解放了出来,实现了对作物的精细化管理,节省了管理成本。“人工成本大大减少,一个人就可以管理10多个大棚。”贺红军说。
如今,这种根本性变化正悄然发生在扶沟农民身边。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物联网中控平台等互联网新技术已经在扶沟县农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农业看起来离互联网比较远,但‘互联网+农业’的潜力非常巨大。”扶沟县蔬菜局副局长吴保民说,譬如河南农大扶沟蔬菜研究院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对土壤、肥力、气候等进行大数据分析,据此提供种植、施肥相关的解决方案,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销售:电子商务为支撑
5000份微信种子红包被各地菜农抢空
“这些种子红包不到半天就被哄抢一空,电子商务竟然强大到不可思议的地步!”扶沟县韭菜研究所所长刘顺德卖了20多年的韭菜种,今年春节期间他也跟着“潮”了一把:用微信派发“种子红包”,6个新品种共5000份种子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赠送给全国各地菜农。
活动过后,在网上订购的菜农络绎不绝。今年2月份,一名韩国客户一次性订购韭菜种子1.7吨,价值30多万元。“互联网真方便,坐着喝茶的工夫就把钱赚了。”话音未落,刘顺德的手机微信、QQ提示声接连响起。
如今,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农户不仅可以选购种子,还可以实时了解农业资讯和种植技术、向专家咨询问题和远程诊断。扶沟县韭菜研究所通过微信、QQ、微店渠道的销量占了一半以上,销售范围也从过去仅限周边省市扩大到韩国、吉尔吉斯斯坦、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过去销量不够高,不是因为产品不好,而是因为信息不对称,自产自销辐射范围有限,市场容量小,中间环节多,这在无形中筑起了一道篱笆墙。”吴保民说,现在农产品销售实现了“用手逛大集,省钱又省力”,拆除了“篱笆墙”,解决了农民“卖难”、市民“买贵”的问题。
随着蔬菜产业向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变,扶沟县越来越多的蔬菜种植户体会到了科技带来的甜头。蔬菜从业人员由5年前的3.25万人,发展到现在的12.36万人。
目前,扶沟县有机、绿色、无公害蔬菜品牌共有38个,实现了农副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保障了“舌尖上的安全”。其中,“扶沟蔬菜”商标还被中国果菜专家委员会评为“中国果菜产业十大驰名品牌”。
“‘互联网+’,绝不是简单地将农产品放到网上去卖,解决农民‘卖难’、市民‘买贵’的问题,而是更深层的变革。”扶沟县县长张颖波认为,通过行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模式,构建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解决流通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等行业痛点,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