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业节目农经视讯经济

重庆创新多样态休闲农业模式

三农 国农业新闻网 2015年07月21日 09:53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它对新常态背景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一、二、三产业融通互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期综合展示重庆市在探索休闲农业发展中的一些做法和经验。

  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工作。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纳入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新兴产业进行培育打造。在“高水平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效率管理”的思路指引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成为联系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改善的纽带,成为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成果的示范展示平台。

  结合高山生态扶贫——

  发挥休闲农业带动优势

  2014年,重庆启动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50万人”,具体任务是:2013年启动20万人,2014年启动15万人,2015年启动15万人,到2017年年底前全面完成搬迁任务。

  推动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将民生实事推进与休闲农业发展相结合,发展多形态的休闲农业模式,就是要充分发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辐射带动作用,将搬迁地打造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一是人口下山。鼓励居住在深山高寒边远地区、重要生态修复保护区、生产生活基础条件难以完善地区的农户,自愿选择转户进城、相对集中安置、旅游安置、五保户集中供养以及投亲靠友、异地安置等多种形式搬迁下山。制定了政府补一点、“地票”攒一点、农户出一点“三个一点”的搬迁安置投入政策,市里按每人8000元落实到区县,由区县根据搬迁对象贫困程度、安置条件的不同实行差异化补助。突出抓好相对集中安置,以城镇郊区、产业园区、景区周边、农村集镇为重点,采取统一规划布局、统一用地调配、统一房屋风貌设计、统一配套基础设施、统一竣工验收及分户单建和联户共建相结合的“五统一建”模式,建设集中安置点。

  二是产业上山。由迁入地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土地整治新增耕地、农户退出耕地、土地流转等方式,妥善解决农业安置搬迁户“菜园地”等生产用地。对规模在100人以上的搬迁农户集中点所在村,引导发展1~2个主导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主多业”的格局。三年投入农业发展资金3亿元以上,支持搬迁集中安置点所在村产业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对发展特色产业的贫困搬迁户,给予不少于1000元的扶持。

  三是游客进山。依托高山山水田园自然风光和特色经济作物园区、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及乡村旅游。重点打造成渝走廊农业观光体验、渝宜高速原巴渝、渝湘高速民俗风情体验等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构建渝东南、渝东北和秦巴山、武陵山、大娄山“两带三山”乡村旅游格局。

  四是产品出山。积极引入龙头企业,支持发展农民合作社特别是股份合作社,做到与产业发展、扶贫搬迁同步。用好高山农产品绿色、生态、环保、安全这张“名片”,打好“山货”牌,培育知名品牌。采取举办农产品展销会、组织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走出去展示展销、发展农超对接和配送直销、网上销售等多种渠道,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结合旅游业发展,积极发展农产品产地加工、地方特色产品加工和商贸流通,把农产品当旅游产品卖,促进山区农产品卖得远、卖得久、卖好价钱。

  抓好“四结合四配套”——

  构建休闲农业支撑体系

  总体上看,重庆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题之一。多形态的发展模式逐步出现,发展模式和规模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相联,各具优势的都市型、城郊型、远郊型格局初显等基本特征。

  为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重庆市将着力抓好“四结合四配套”。四结合:一是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发挥新农村建设“千村推进百村示范”工程的引领作用,连点成线、以线扩面,更加注重生态环保、文明传承等,打造新农村建设“升级版”。二是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围绕全市美丽乡村建设,以115个市级示范村和各区县确定的示范村为载体,大力推进城郊游、高山游、民俗游、观光游,把休闲农业培育成农村新的重要支柱产业。三是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结合。调整农业结构,突出发展资源节约、生态高效、环境友好型特色效益农业。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四是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结合。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推进房前屋后、荒山荒坡、公路河道等绿化。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农村卫生改厕、库区移民农村环保示范等项目,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农业投入品包装回收利用、人畜粪便处理利用等,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四配套:一是农业产业配套。坚持走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之路,重点发展粮油、蔬菜、畜牧、柑橘、渔业、林果、中药材、花卉、茶叶、蚕桑和烟叶等11个产业。支持区县着重培育1~2个“举旗产业”,打造产业带,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带动休闲农业的梯次发展。二是基础设施配套。大力推进水、路、电、气、市、村镇等基础设施和基本农田建设,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因地制宜建设农民新村,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环保设施,改善居住环境。三是体制机制配套。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构建完善人转城、地转活、钱转乡的政策制度。大力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四是公共服务配套。深入推进农村养老、医疗和社会保障服务,加强农家书屋、文化广场、体育健身等文体设施建设,强化公民道德建设,深化“星级文明户”、“生态庭院”等文明创建活动。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完善村规民约,引入城镇社区管理模式,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2007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千百工程”,即每三年一轮,市级重点建设100个示范村、1000个推进村,并由点、连线、成片建设。2013年,重庆启动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努力形成点上有特色、面上有规模、整体大变化的美丽乡村发展格局。

  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了扎实有力的基础条件。在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中,改造农村危旧房16万户,建成巴渝新居9万户,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村人居环境不断美化,生产与生活方式日渐转变。同时,各地结合特色效益农业建设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培育了一大批特色突出、景致独特、文化鲜明、民俗多彩、乡风文明、生态怡人的美丽乡村,让人们品味农业情调、享受田园生活、体验农耕文化。

实时热点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种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农业视频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