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编者按:养蜂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不但能够向社会提供丰富的蜜蜂产品,而且还可以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目前我国饲养蜂群约650万群,年产蜂蜜近20万吨,蜂王浆1500吨,花粉1100吨,均占世界养蜂业第一位。蜂蜜和蜂王浆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蜂蜜年出口量逾10万吨,蜂王浆逾900吨,其出口量为世界第一,蜂蜜产品出口创汇8000多万美元。
引进良种蜂王的培育技巧
随着养蜂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养蜂人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引进和培育优良蜂种已成为现代养蜂生产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引种诱王引种者收到种蜂王后,首先给其喂清水少许,用手指沾水,在铁纱上滴几下,不要过多,更不能将蜂体淋湿,以满足蜜蜂对水分的需要。
选晴暖天气,蜜蜂飞翔采集正常时,从强群中分别抽取正在出房的老蛹脾两张,另放一箱,抖入幼蜂2~3框,将该箱放在新位置即组成诱入群,该群应有蜜粉脾1张,保证饲料充足,新组成的蜂群经1~2天充分飞翔后,即可诱入蜂王。若收到种王后正值阴雨天气,组织诱王群则较困难,可抽取正在出房的老蛹脾一张,蜜粉脾一张,另组一群,然后从大群内抓新羽化出房的幼蜂1000只左右,将蜂群单独放一新址,当天即可介绍蜂王。
诱王时要考虑蜜蜂的数量、蜂龄、外界气候和蜜源条件。若诱王群全部为新羽化的幼蜂,外界气温适合,蜜粉源条件俱佳,有经验者不妨将王笼打开,放入箱内,让蜂王自行爬出上脾,1小时后轻轻提脾检查看是否被接受。如蜂群或外界条件不理想,认为直接放王无100%把握,则将王笼用框线挂在蜂路间,王笼与诱入群应提前30分钟混合气味。为防止蜂王在放出过程中飞逃,最好在室内进行。
引种观察种蜂王介绍成功后,一般应在7日内开始恢复产卵,速度由慢到快,卵圈集中连片。此外,蜂王的产卵力与蜂群群势、外界气候、蜜源条件密切相关,群势弱,蜜源条件差,温度低等都影响蜂王产卵力的发挥。
蜂王产卵21天后,后代工蜂陆续出房,应通过观察后代工蜂来考察该蜂王的纯、杂程度。如松丹1号(白山5号)蜂王本身为黑色,其后代雄蜂黑色,工蜂花色,黄体色蜂偏多,极少数工蜂为黑色,培育新王时也是如此,这是其正常的体色遗传表现型;松丹2号蜂王为黄色,雄蜂多为黄色,极少数黑色,工蜂花色;黑环系(卡尼鄂拉)等黑色种王,蜂王、工蜂、雄蜂均为黑色,只有少数为提高其生产力进行嵌合授精的蜂王后代出现花色工蜂,少数出现黑色雄蜂和工蜂。养蜂人应对这些种王的遗传特性有正确的认识,以免造成误会,影响该蜂种的使用。
培育新王养蜂人引种的目的是培育新王,以更换本场蜂王。培育优质蜂王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养蜂人应联合所在地附近蜂场,集中大量培育优质种用雄蜂,削除劣质雄蜂或患病蜂群的雄蜂,待种用雄蜂封盖后再着手培育蜂王。也可利用时间差或地域差进行育王,其最终目的保证优良的处女王与优质的种用雄蜂交尾。如控制不了非种用雄蜂,处女王与劣质或染病雄蜂交尾,其后代表现效果必然较差,如繁殖力差,经济效益低,发病率高,造成引种染病的误导。
后代观察引种后,一般不宜大面积推广,应选培育一部分新蜂王更换原有蜂王,和原有的蜂种在同等条件下对比,考察种王后代在繁殖力、生产力、抗病力、抗逆性、越冬越夏性能等方面与原有蜂种相比有无优势,能否适应当地的气候和蜜粉源条件。如差异显着,说明该品种适合在当地大量扩繁推广,反之应再引其他品种。
轮回换种从蜜蜂遗传育种的实践看,一般杂交一代优势最为明显,第二代有所下降,三代以后只在组配特别适当的前提下才有优势。因此,生产上用种最好每年更换一次,避免累代使用造成优势衰退。
引种应该注意啥
养蜂人引进蜂种切忌追求完美,任何一个蜂种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不可能各种优点都具备,引进蜂种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是根据生产目的与地域条件科学引种。蜂种的优劣与其所在地区的气候、蜜源条件及养蜂人的技术水平密切相关。目前不存在绝对的蜜蜂良种,如黑体色蜜蜂(卡蜂、高加索蜂等)生产蜂蜜能力强于意大利蜂,耐寒,饲料消耗少;但王浆主量低于意蜂,耐热性差,对外界条件变化敏感,春季群势发展慢,秋季停产早。
二是根据生产目的与地域条件科学引种。以生产蜂蜜为主的蜂场,应引进黑体色蜂种或其杂交种,如黑环、卡蜂、松丹1号、高加索等。以生产王浆为主的蜂场,应引进王浆高产蜂种如浆蜂。蜜浆兼顾型蜂场应使用黄环、松丹2号等。北方寒冷地区引进抗寒蜂种,如卡蜂、黑蜂、松丹1号等。南方蜂场则应引进意蜂或其杂交种。
三是新引进品种示范。引种后不宜立即用新种全部取代原来饲养品种,应先培育部分蜂王用于生产,经过一个花期后再确定该品种是否适应当地的气候、蜜源条件,然后再大规模更换蜂种,这样才能保证引种效果。
四是定期换种。生产性蜂场一般每年换王1~2次,为防止近亲交配导致杂种优势退化,应定期换种,引进不同品种或同品种不同品系的良种蜂王进行重新杂交。已经使用过且表现优良的蜂种引种后即可直接实行全场换种,提高蜂群的生活力与生产力。
如何防止蜂群盗蜂
盗蜂,是蜜源缺乏季节,外勤蜂从野外采不到花蜜,到处寻找采蜜的机会,经常出没在外群蜂的巢门前,时常窜入戒备不严的蜂群中,在蜜脾上吸吮蜂蜜盗回本群,回巢后像发现蜜源那样招引更多的外勤蜂参加“偷盗活动”。如果被盗群有抵抗能力,就与盗蜂互相厮杀;如果被盗群无抵抗力,只好任其将巢内存蜜盗光,以至全群饥饿而死。作盗的蜜蜂多为身上绒毛脱落,腹部光亮的老蜂。
盗群识别被盗群的巢门前比较混乱,工蜂相互厮咬、斗杀,地上有被蜇刺中毒而死的工蜂。进巢门的工蜂腹部小,出巢门的工蜂腹部大(蜜囊中吸满蜜),行动慌张,如用手指挤压钻出巢门的盗蜂腹部,蜜即从吻中流出。而作盗蜂群的巢门前外勤蜂像采集丰富蜜源那样忙碌,进巢门的腹部大,出巢门的腹部小,如果作盗多时,巢内已有盗回的新蜜。要想分辨出作盗群,可往被盗群巢门前正在乱飞的蜜蜂中撒一把面粉,然后观察其他蜂群巢门,若沾上面粉记号的归巢蜂多是作盗群,被盗群多为弱群、无王群、蜂少脾多的群。或刚开箱检查处理过的蜂群、刚被喂过蜜糖饲养的蜂群;以及使用挥发性药物防治蜂螨的蜂群。因此,蜂群起盗的原因与饲养管理有着直接关系。另外,盗性与品种也有关系,有的品种盗性较强,防卫能力较弱,容易作盗或被盗。
预防盗蜂措施在饲管蜂群的工作中要养成注意防盗蜂的习惯,不给蜂群造成任何作盗机会。要常年饲养强群,保持饲料充足,无蜜源期不饲养弱群,无王群及时合并或介绍蜂王。除了大流蜜期外,要撤出巢内空脾,保持蜂脾相称。缺蜜源时要缩小巢门,白天少检查不喂蜜。还要注意不把蜜汁糖浆洒在蜂箱外边,场地上的蜡原料要清理干净。巢脾、蜂蜜要严加保管,减少招引盗蜂的机会。易起盗蜂期间,不用易引起盗蜂的药物防治蜂螨和病害。对于盗性较强、防卫力差的高加索等蜂种,要针对其特点,把防盗措施贯穿于饲管的过程中。在蜜源终止前安排好防盗措施,易起盗蜂的季节要注意巡察,若有盗蜂苗头应及时处理。
被盗群的处理如盗蜂不严重,可把被盗蜂群的箱前用树枝和乱草遮挡,或安上防盗巢门(用板条锯成N形的弯曲巢门洞),并在踏板上抹一些煤油或卫生球粉等有气味的物品驱赶盗蜂。如果是一群盗另一群,可以把作盗群和被盗群王互换位置,迷惑盗蜂群。如多数群同时被盗,最好的方法是把被盗群转移到距原场2~3公里的地方,暂放一段时间,待蜂群秩序恢复正常后再搬回原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