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本报记者杨丹丹
安徽省小麦托市收购已经启动有一段时间了,然而今年的小麦销售状况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冷”。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6月上旬,记者在宿州市埇桥区农村采访发现,当地国有粮站鲜有开放,私人粮站也很少收粮,农民的粮食大多存放家中,销售不出去。6月11日,宿州麦收接近尾声。往年这时,托市收购和私人收购都已大面积启动,然而,其中,不完善粒比例为10%~20%的小麦约占两成,不完善粒比例超过20%的小麦约占四成。
按照国家托市收购政策,不完善粒比例大于等于10%的小麦不得收购。“这么多年,全区不完善粒比例超过10%的小麦很少,不完善粒比例高过20%的小麦更是几乎没有,今年出现这种现象罕见。”埇桥区粮食局负责人说,他们采取进村入户的方式,对全区小麦进行质量普查,发现不完善粒所占比重偏大。
在位于滁州市南谯区腰铺镇担子社区的南谯国家粮库,不少满载着麦子的卡车停在粮站,却迟迟不能过磅。粮库工作人员说,今年因后期雨水较多,小麦收割延后,品质下降,特别是部分小麦不完善粒超标严重。据了解,滁州市全市约有一半以上的小麦有不完善粒,不完善粒超过10%。
6月19日,记者来到托市收购的定点企业安徽省机械化粮库肥西分库探访。这里没有记者想象中排队售粮的热闹。只见几个工人在晒场忙碌着晒粮,好半天才等到一辆卖粮人的货车。
严店乡的粮食经纪人王达贵告诉记者,今年送来的粮食有几千斤,一天要送3至4车。但今年收来的小麦质量明显不如往年,三等麦多,二等以上的小麦几乎很少。除了质量差一些,价格卖不上去。其他都还好,随时送粮来,随时过磅验质给钱。
粮库负责人余善增介绍说,今年来售卖的小麦质量确实下降很多,主要是不完善粒高,所以粮库里启用了清理机对每天进库的小麦进行清杂。周边一些粮站由于没有清理机,都暂时停止收粮。
市场化收购情况又是怎样呢?记者随后来到肥西县严店乡粮油有限责任公司,这是一家私人粮食企业。“我们一直正常收购,但收购价上不来。”老板马家宏介绍说,他们在收购中也发现了今年小麦质量达标较低的情况。小麦质量差,价格自然降低。与往年相比,今年小麦入仓的进度明显慢多了。
“尽管5月下旬国家就已公布托市收购政策,但直到6月10日起,埇桥区仅在粮食质量相对较好的4个乡镇启动4个托市收购点。既要全力收购农民粮食,避免出现卖粮难,又要坚决为国家粮库把好质量关。”埇桥区粮食局负责人直陈国有粮食收购企业所面临的“两难”困境。
记者看到,由于不完善粒较往年增多,加大了检验难度,大大延长了卖粮时间,托市收购点门前排成了长龙。而在其他各大国有粮站门口,每天都有许多农民前来打听开磅时间。以往与国有粮站竞争的一些私人粮站,今年迟迟不愿收粮,原因就是担心收购了不合格的粮食没有销路。
据悉,安徽省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这一动向。相关部门决定增加大型振动筛、风机等粮食整理设备以及相应的人手,帮助农民将不合格的粮食尽量整理成合格的粮食。对于通过反复整理仍达不到收购标准的粮食,国有粮食收购企业将发挥主渠道作用,帮助农民联系饲料厂等其他销售渠道,为粮食寻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