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5月底,走进湖北省潜江市,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虾香。每年这个时节,街市上都会显现人潮涌动、排队吃虾的红火场面。
小龙虾现已成为潜江的“城市名片”,红遍大江南北。去年,潜江小龙虾年产量超过4万吨,综合产值突破百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潜江市发展虾产业要从10多年前说起。2000年,宝湾村党支部书记刘主权为了防止农田抛荒,带头承包了村民弃耕的60亩低湖田。因为地势低洼,这片田常常被淹,怎么种好成了大问题。刘主权想到了小龙虾。2000年10月,他买了150公斤小龙虾仔放进稻田。次年春,他捕捞了1500公斤小龙虾,卖了5000元钱。随后,他琢磨出了“虾稻连作”的种养模式———低洼田里的中稻收割后,投入小龙虾,利用稻田的天然饵料生长,次年春耕前捕捞小龙虾,接着再种水稻。
“虾稻连作”模式一下子火了起来,当地农民纷纷效仿,当年被视为包袱的低湖田成了抢手货。
2010年,潜江市开始试验“稻虾共作”,变“一稻一虾”为“一稻两虾”。所谓“稻虾共作”,在技术操作上要实现小龙虾与水稻共作共生,在稻田里沿田埂挖出环形虾沟,将原来1米宽、0.8米深的小沟,改成4米宽、1.5米深的大沟。每到插秧时节,把尚在幼苗期的小龙虾移至沟内生长。等秧苗长结实了,再把沟里的幼虾引回到稻田里。这样,四、五月份收一季虾,八、九月份又收获一季。采用这一模式,不仅每亩可以多产100多斤小龙虾,而且补上了秋季市场的空档期。
小龙虾产品的增值,让产业链条上的农民也分享到了更多实惠。在熊口镇赵脑村,华山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建起了万亩标准化“虾稻共作”养殖基地。公司对耕地进行连片整治后,再以优惠的价格租给农户。农民承包四五十亩,年收入就可以在10万元以上。通过这种合作,农民实现了增收致富,华山公司则得到了充足的原料供应。
“土地流转后,没有参与租地的农民,一部分外出打工,一部分安排进华山公司务工,基本做到人人有事做。”潜江市市委书记张桂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