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业节目农经视讯经济

让地膜“化”在地里

三农 农民日报 2015年06月10日 08:39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2015年3月12日青岛市环能站在胶州市胶西镇青岛百兴源土豆专业合作社的300亩大田马铃薯进行了生物可降解地膜试验。图为2015年5月14日市环能站站长王永显(左二)与合作社社长石祖元(左一)交流试验进展情况。

  本报记者于洪光摄

  本报记者于洪光何烨吴佩

  5月下旬,在青岛市胶州市胶西镇宋各庄村,村民宋同士告诉记者,他种植早春地膜覆盖土豆己有22年,效益不错。多年种植,地膜残留挺多的,有些妨碍耕种了。但是捡拾收回地膜,7亩土豆需要8个人干半天,每人100元钱;能捡拾的只是浅层的大块地膜,小块的清理不了。从去年开始,市里在他地里搞了“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试验,土豆产量与使用普通地膜一样,但是这种新地膜都“化”在地里了。

  其实,在青岛像宋同士一样对地膜残留烦恼且无奈的许多农民,近两年都接受了青岛市农委安排的“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试验。

  青岛市农委主任由翠玉介绍:“为了探索解决地膜残留问题的途经和技术,去年以来,青岛市筹集280万元,选择14种作物,进行了‘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结果显示,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在技术和经济上是可行的,如果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完全可以实现生物降解地膜的大面积推广。”

  地膜覆盖,一项伟大而糟糕的技术发明

  青岛农大资环学院副院长王凯荣介绍,1978年国家农业部从日本引进了地膜覆盖技术,随后地膜覆盖在我国得到了迅速推广,对我国农业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地膜覆盖具有增温、保墒、保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轻病虫害、抑制杂草等作用,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技术。”王凯荣介绍,但就像“塑料是20世纪最伟大也是最糟糕的技术发明”一样,普通塑料地膜在发挥积极效应的同时,由它产生的负面效应也很糟糕,尤其是在长期使用的地块上,地膜白色污染己经相当严重。

  王凯荣说,塑料地膜破碎后很难靠人工捡拾收回,残留在土壤里上百年才能分解,多年累积,会给农业环境造成很大破坏。残膜碎片逐年累积下沉,会形成阻隔层,降低土壤通透性,影响作物生长;残膜还会缠绕农机具,妨碍耕作活动;与秸秆混在一起,家畜误食后易发生肠胃病;捡拾的残膜堆弃在地头或焚烧,也会造成二次污染。

  目前,我国地膜使用量约为124.5万吨,地膜残留平均每亩约4公斤。未来10年,地膜覆盖面积每年约增加10%,地膜用量达到200万吨以上。

  青岛市委农工办主任窦宗君介绍:“青岛推广地膜覆盖技术较早、面积较大。现在常年覆盖约270万亩,捡拾回收仅有50%左右,地膜残留量每亩约3公斤,最高地块每亩达8.73公斤。尽管地膜对农业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但也不能忽视白色污染。”

  王凯荣介绍,解决地膜残留问题有两个途经:一是采用国标厚度地膜,不易破碎,便于捡拾回收;二是使用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

  许多发达国家一直在使用地膜,农业白色污染却较少。因为国际农用地膜厚度推荐标准为0.012mm以上,美国法定农膜厚度为0.020mm以上,日本为0.015以上。我国现行国标《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地膜厚度为0.008mm,并且没有强制执行,在农业生产上使用的多是0.006mm,甚至是0.004mm的地膜。

  “地膜越薄,成本越低,而且不用人工‘抠洞’,幼苗可以自己‘拱破’地膜长出来。对农民来说,选择最廉价、最实用的地膜,不应当受到任何责怪。”青岛市农委环能站站长王永显说,推广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是解决地膜残留的一个新趋势,在作物生长期充分发挥地膜覆盖效应,在作物收获期地膜完全自行分解,可谓是两全其美。

  试验示范面积约占全国试验的50%

  在平度市蓼兰镇后陈家村,浩鑫源粮蔬合作社理事长李春香说:“去年,根据青岛市农委安排,我们在70亩花生上进行了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应用试验,到秋天地膜全‘化’到了地里,效果挺好!今年,又在100亩花生和30亩马铃薯上进行了试验,目前花生和马铃薯长势不错。”

  窦宗君坦陈:“2014年1月,为了探索解决地膜残留污染问题,经过广泛调研,市农委确定,根据各区市作物种类结构,利用三年时间,组织开展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

  为了科学推进生物降解地膜试验示范,青岛市农委制定了《农田土壤中地膜残留普查方案》、《地膜污染残留监测方案》和《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方案》。通过试验,摸清农田土壤中地膜残留情况,研究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在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可行性,探索不同作物种类的应用技术模式,总结一批应用示范典型,为大面积推广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确保试验顺利进行,青岛采取了“政府主导、多元筹集”投入方式。市直部门投入50万元,区(市)政府投入约60万,企业投入物资折合约70万元,农民合作社投入约50万元,社会支持约50万元;投入劳动力约5000个。

  经过考察,确定与广州金发科技股份公司联合进行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试验。金发科技公司长期致力于生物降解地膜的研发生产,拥有全球第二、年产3万吨的完全生物降解地膜生产基地,拥有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0多项省部级科技奖、1000多项发明专利,牵头修订了50多项国家标准。其生产的地膜为特殊聚酯类产品,土壤微生物能够将其聚酯高分子链分解、消化、吸收,最终形成水和二氧化碳。

  根据试验方案,青岛市农委在所属6个区市、30个镇街、45个村庄,选定了50多家合作社,选择种植较多的花生、马铃薯、大蒜、番茄、黄瓜、甜椒、豆角、甘蓝、烟草等14种作物,对不同厚度的普通地膜和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进行了田间降解、埋土试验、裸地实验、室内模拟水中降解、保水试验、农业效益等“六类”试验。今年进行的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1152亩,超过了全国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协会安排的区域试验面积。

  在即墨市龙泉镇石门村的覆膜花生试验田,记者看到,每垄地都铺上了一幅地膜,在每块地头上都插有标牌,标注着试验所用的地膜,分别是厚度0.004mm的普通地膜和厚度分别为0.006、0.008、0.010mm的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

  中国农科院专家、石门村试验田负责人许立峰说,地膜试验需要经历一个完整的花生生长期,通过阶段性观察,并最终测产,才能看清哪种地膜的增产效果明显,并且降解效果较好。“从目前表现看,降解地膜比普通地膜的苗壮棵大。其原因,一是可降解地膜比普通地膜厚一些,保温性较好;二是可降解地膜比普通地膜通透性好,膜下土壤温湿度更有利于作物前期生长。”

  如果成本可控,生物降解地膜前景看好

  “去年,由市农委免费提供地膜,在土豆上进行了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与普通地膜对照试验,产量没什么差别。今年的土豆试验,是正月十五种的,已经开始收获。”宋同士说。

  青岛市农委环能站高级农艺师李海萍介绍,广州金发科技公司生产的厚度为0.008mm的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设计功能期是60-120天,就是在60-120天内地膜发挥保温保墒等功效,60-120天后变薄、变脆、降解,一年内完全分解。

  李海萍说,去年在马铃薯和花生上进行的试验,经实测验收,各个试验地块的产量基本相当。胶州市胶西镇宋戈庄村的马铃薯试验,降解地膜比普通地膜增产近20%。今年,在马铃薯、花生、大蒜、甘蓝等作物上安排的试验,有的己经开始收获,虽然还没有最后验收,效果还是比较乐观的。这表明,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既能满足作物前期所需的增温保墒功能,也能取得地膜降解和保护环境的效果。

  那么,对于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农民能否接受呢?

  在胶州市胶西镇石家河崖村百兴源马铃薯合作社试验田中,理事长石祖元告诉记者,同样都有覆盖功能,厚度0.004mm的普通地膜亩均成本约30元,符合国标的0.008mm地膜每亩需70元,试验用的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是农委免费提供的,成本可能高些。

  广州金发科技股份公司农膜项目经理石鑫介绍,厚度0.008mm的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大规模推广价格约在100元上下。

  “每亩100元的地膜,可以接受吗?”记者问。石祖元算了算回答:有点高。农民很讲实际,成本高了,肯定不会用。使用降解地膜,对农民的益处不大,但是对国家的好处多。所以要推广生物降解地膜,政府应当给点补贴,把成本降下来。如果每亩50元至60元,既能保住产量,又没有地膜残留,也不需雇工捡拾,农民会积极的。

  王永显说:“成本偏高是影响生物降解地膜推广的主要障碍。考虑到生态环境,希望能通过政府财政补贴、示范带动等途径,加大降解地膜推广。”同时,探索建立地膜残留污染综合治理机制,推进地膜生产和应用立法,规范地膜使用和市场监督。青岛计划到2020年,在270万亩地膜覆盖中,力争有40%左右被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和0.008mm厚度以上的普通地膜所替代。

实时热点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种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农业视频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