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本报记者李亚玲
优质土地能够多打粮食,但我国目前仍然有大面积的中低产田,彻底改造低产田,让低产田变成增产田,小麦专家们一直在做不懈的努力。前不久,记者跟随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来到处在中低产田地区的河南省南阳市。走在宛城区高庙乡塔桥村田间,看着眼前粗壮的茎秆上挺立着沉甸甸的麦穗,谁都不会相信这是从土质粘重、土壤耕性差的低产田上生长出来的,经过专家测产亩产达到523.3公斤;接着我们又来到驻马店市驿城区测产,小麦亩产达到558.1公斤。就是在这片土地上,3年前小麦亩产平均只有431.9公斤。
靶向治理为低产田注入活力
砂姜黑土就是最典型的低产土。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其面积达到5567万亩,如果在治理技术上取得突破,增产潜力巨大。这需要了解砂姜黑土的分布情况,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的专家们经过4年的调研工作,最终将砂姜黑土明确在河南、安徽、山东和江苏4省。
岗位科学家张佳宝告诉记者,砂姜黑土不一定都是低产土,低产土必须伴有障碍因子,如“干坚实、湿粘闭、土壤僵板、结构和耕性差”等。
目前,他们已摸清砂姜黑土的真实特性,同时绘制出消减砂姜黑土障碍因子与提升地力的原理图,为靶向治理技术开发和配套技术集成提供了科学依据。砂姜黑土结构粘团化,土块质地致密,通过增加有机质,提高微生物活性,辅以适宜的外力疏松,可阻控障碍因子发生。
砂姜黑土粘粒含量高增加了土壤养分元素的固持,降低了养分的有效性,通过试验加入(黄腐酸)活性有机物和生物发酵干粉组合剂,可活化土壤养分,提高养分利用效率,从而解决了砂姜黑土贫瘠和养分利用率低等问题。
种强筋小麦砂姜黑土的首选
小麦的主产区——黄淮麦区分布着4000多万亩的砂姜黑土,经过探索发现,利用肥料及其后劲足的特点,在小麦生长后期发挥肥效,这种状态与强筋小麦相结合可产生奇效,经过试验,专家们发现在砂姜黑土种植强筋小麦,可生产出籽粒饱满、色泽好、蛋白质含量和容重高的小麦颗粒,从而获取较高产量。
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肖世和说:“黄淮麦区砂姜黑土强筋小麦产业化技术研究”是产业体系“十二五”的重点任务之一,该项任务的提出是针对小麦生产上存在着地区间发展不均衡、主产区中低产田多、商品品质结构不合理、小麦生产经济效益不高等客观因素,专家们努力从土壤改良、资源合理利用、提高种麦经济效益等方面入手,采用综合技术集成与示范、多学科协作攻关、强化产业链衔接等技术手段,制定出区域性种植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实现粮食安全生产可持续发展。
产业技术体系连续三年采取定地点、定品种、统一耕作方式和统一试验方案,分别在南阳、漯河等5个综合试验站进行小麦高产保优耕作方式试验,供试品种为新麦26。试验设旋耕(10-15厘米)+不耙不镇压、浅耕(15-20厘米)+耙实镇压、深耕+耙压和免耕覆盖4种处理方式。试验表明,品种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在耕作方式、试验点及其交互效应方面均达到最佳效果,5个综合试验站的4种耕作方式均以深耕处理的产量最高。从产量构成因素看,深耕处理的产量三因素较为协调,与其他三种耕作方式相比,亩有效成穗数并不占优势,且漯河点还低于浅耕处理,但其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高于其他三种耕作方式。由此看来,深耕耙压可作为黄淮地区砂姜黑土强筋小麦适宜的高产保优耕作法。
采用新技术促使地力提升
从2011年3月开始,岗位专家在17个综合试验站进行了生产情况和技术需求调研,针对不同障碍因子进行改良,采用控水、改性以及活化等靶向治理技术手段,进一步研发出砂姜黑土区一年两熟制平衡增产施肥技术,筛选出砂姜黑土区适用的强筋小麦品种,创新集成了砂姜黑土区优质强筋小麦深耕(松)旋耕耙压+增密缩行扩株+足墒浅匀播种镇压(或浇灌蒙头水碎土沉盖籽促苗发)+统筹定量肥水管理+化调增粒增重等系列栽培技术。
据产业技术体系土壤施肥与水分研究室主任沈阿林介绍,南阳地区砂姜黑土面积达490万亩,通过障碍因子消减技术改善砂姜黑土生产条件,采取激发式秸秆还田方式,玉米秸秆趁青时及时粉碎并全部还田。同时亩施有机肥100-200公斤,利用有机肥中的大量微生物激发秸秆快速腐熟来改善砂姜黑土的肥力。采取合理施肥措施,改变传统“一炮轰”的做法。利用大型拖拉机加深耕层厚度以改良砂姜黑土耕层结构,同时配套井灌设施,通过新修、修葺水利设施和平整土地,使农田旱能浇涝能排。把握播种环节提高砂姜黑土的整地和播种质量,采用水肥科学管理,运用高产配套技术获得增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