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央广网北京5月19日消息(记者刘璐 郭翔宇)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5、6月份是我国传统的伏季休渔季,按照惯例,很多沿海的港口和传统渔业产区的渔民,都会忙着靠港卸鱼,上市销售,不过记者最近走访广东省珠海珠江口时却发现,珠海的各大海鲜市场没有了以往的热闹景象,不仅上市海鲜品种单一,不少销售者也表示生意惨淡。
海鲜市场行情低迷,直接影响上游的渔民的收入,然而记者进一步调查后发现,行情的持续走低并没有让以近海捕捞为业的渔民走上转产转业的道路。不少渔民更是一边亏本,一边坚持出海捕捞,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珠海海鲜市场行情遇冷?又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渔民宁可做“亏本生意”也不放下渔船、走上转产转业的路呢?
傍晚时分,以往正是珠海各大海鲜市场行情最为火爆的时候。不过最近,记者却在当地多家海鲜市场看到,海鲜零售摊档前生意惨淡。
在珠海市香洲区的吉莲市场,十多家海鲜档档主们正望着眼前滞销的各色河海鲜产品出神。在记者停留的1个小时里,鲜有顾客前来购买海鲜产品。
摊主:来点这种鱼要不要?有新鲜的,啊?你看,他问了就走了。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价,档主郑翠芬还是没能挽留住眼前这位顾客,她告诉记者,自己已经在珠海经营海鲜生意十几年,这两年海鲜生意越来越难做,不仅渔船提供的海鲜种类少了,进货价格也随着供给量减少而水涨船高。
这也迫使原本只卖冰鲜海鲜的她不得不买入部分河鲜充数,并且提高价格出售。
而随着一年一度的珠江禁渔期到来,河鲜进货渠道进一步收窄,郑翠芬说,眼下正是海鲜零售摊档们“最难熬”的时候:
郑翠芬:很少人来买,这个季节是最难做的了,加上现在休渔期,现在市场的人比较少。生意减少好多啦,一下子涨了好几块钱。
市场不景气,不少海鲜档主们认为近年来渔获少,效益低,不少因此渔民转产转业,不再出海是主要原因。当然,也有人对这两年骤减的市场行情表示困惑:
摊主:这几年的生意比前几年差一点,具体原因我们也不大明白。
那么,以海鲜闻名的珠海,市场却为何在这两年突然遭遇“滑铁卢”?是否真的如销售者们所说的,是因为渔获少,而当地渔民已经纷纷转产转业了呢?
珠海市万山群岛是当地海鲜的重要产地,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周边海域更是曾经名列全国六大渔场之一。这里绝大部分岛民世代靠出海捕鱼为生。
万山镇万山村就是岛上渔村的典型代表:全村450人,有超过一半的村民直接从事渔业生产。
村支书殷金好从事渔业生产多年,她告诉记者,以往出海从来没想过空手而归,而如今,他们却在考虑出一趟海能否保本归来:
殷金好:我们以前出海从来没想到要亏本回来的,现在出一趟海要考虑会不会亏本。现在海上资源少,渔民出海打鱼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
殷金好表示,这两年渔获减少尤为明显,由于此前的过度捕捞,近海海洋资源枯竭的迹象已经日渐显现,目前村民的年均收入只有1万多一年。不过即便如此,绝大部分渔民并没有选择转产,而是继续坚持出海:
殷金好:因为我们是渔民,天气好天气不好,都要出海,除了打台风。
殷金好说,村民也曾考虑过上岸另谋生路,不过除了目前尚未成型的岛上休闲旅游,渔民们可供选择的出路并不多。少数渔民只是在本岛就业,经济状况并没有因为转产而明显改善。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大家转产的积极性并不高。
殷金好:我们都是打渔的。都没有,都是打渔的,很多人都不干了。有些就回去找工作,有些就在这里送一下人,钓一下鱼,有些就开一些小店在这里。
海鲜市场行情惨淡,发愁的不仅是海鲜销售者,更是上游世代以打渔为生的传统渔民。然而明知道无利可图,渔民们却宁可一边亏本,一边坚持出海。是什么让渔民们宁可守着日益枯竭的海洋资源,也不愿意走上转型的道路?传统渔业转型的破题之路又在哪?
前不久,广东《沿海渔民转产转业议案办理情况报告》获得广东省人大审议通过,至此,广东省《关于扶持沿海渔民转产转业保持渔区稳定议案》顺利结案。
据了解,从这项《议案》2010年第二阶段实施以来,广东全省共淘汰落后渔船392艘,完成渔民安居工程5000户,针对渔民新增就业岗位超过一万个,带动渔民就业近万人。“减船,安置,再就业”成了这五年来广东渔业促进渔民转产转业的关键词。
然而,虽然有多项利好政策的推动,珠海渔民转产转业效果却并不理想,数据显示,去年珠海市从事海洋渔业的人口数量为10761人,而2013年的人口为10901人,渔业人口数量只减少了170人。为何有不少渔民还是愿意守着连年亏损的渔船和日益枯竭的海洋资源,坚持出海捕捞呢?
记者就此事采访了珠海市海洋农业和水务局渔业科科长梁国平,他印证了珠海当地渔民转产转业积极性不高,渔业人口数量并变化不大的说法。
梁国平:基本上没什么变化,因为他现在要转产的话,如果有船的话,他不去转,除非船没有了,他没办法了,逼着他他才上岸。
梁国平告诉记者,渔民转产转业政策“遇冷”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情况。而冷热变化的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在于国家针对渔民的帮扶政策已经悄然发生了转变。
梁国平:早几年国家对渔民转产转业,给予了一定的补助,刚开始是按照功率,每千瓦是1000块钱,后来是2500元,再加上海洋捕捞比较差,经济效益比较低,那段时间淘汰渔船数量比较多。
但是后来国家又出台了一个柴油补贴的政策,给予捕捞渔船一定的柴油补助。从那时候开始的话,淘汰渔船就已经很少了。
据了解,从2006年开始,我国实行渔业成品油价格补贴政策,对从事近海、内陆捕捞和水产养殖并使用机动渔船的渔民和渔业企业按照其功率大小,参考国际成品油价格进行补助,在这一过程,部分渔民通过领取补助,改善了生活条件,并顺利实现转产。
就这样,不少从事传统渔业生产的渔民宁愿守着小船,领着柴油补贴,而不愿进行旧船升级改造,出海打鱼也成了例行公事的“副业”。梁国平认为,这也正是大部分渔民不愿意放弃传统近海捕捞原因。
而在梁国平看来,珠海渔业实现转型已经迫在眉睫,而破题的关键,就在于通过渔船改造升级,促进海洋渔业向朝产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从而进一步实现渔民增收和海洋资源保护“两不误”的良性发展:
梁国平:一个当然地希望他们能够通过更新改造,把旧的渔船,老的渔船淘汰掉,造大的渔船,去发展外海,或者远洋渔业。第二个我们希望发展休闲渔业,逐步向休闲旅游这个方向去转。我们也希望通过改造,去从事休闲渔业。
不过,珠海市香洲区渔业协会副会长冼爱银认为,在目前海洋休闲农业尚未找到可复制的成功经验情况下,让渔民不再亏本出海,是解决当前珠海渔业困境的当务之急。
她同时透露,目前年轻一代的渔民们也在探索如何为这份古老的行业寻找新的出路,而淘汰低功率小船,打造大型现代渔船,从近海走向深蓝。或许是下一步渔民出路所在。目前协会会员中已经拥有20多条远洋捕捞渔船,眼下还有4条正打算下水。不过,要实现“大船梦”,冼爱银等人也希望国家能够转变补贴方式,支持近海渔民的“转型升级”:
冼爱银:现在我们转产,好像转了以后,好像也没有多大的客源,现在好多船都想更新啦,我们这几年差不多更新20只了,以后国家补贴能不能帮扶我们更新大的船,做远洋渔业,到深海那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