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四月的河洛大地,天香醉人,流光溢彩。
4月10日,伴随着第33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幕,2015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名优产品博览会(以下简称洛阳农博会)亮相洛阳会展中心,来自全国25个省(市、区)以及省内18个省辖市和10个省管县的380余家农业企业风云际会,竞长农业风采。
短短5天的时间,洛阳农博会再创佳绩。用洛阳市农业局局长归宝辰的话就是:“洛阳农博会,展场人气旺盛、现场交易热络、商超对接活跃、论坛见解新潮、成果捷报频传!”
——参展产品达1700余种,观展人数达12万人次,60余家采购商达成订单,金额达5000余万元;农超对接现场签约额达4.8亿元,零售总额410万元;投资合作项目签约额达56.55亿元,涉及都市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光伏农业、牡丹科研等领域的28个项目。
——首次以“品牌:集聚核心竞争力”为主题的全国农业品牌论坛举行。农业部、省(市)自治区、行业协会、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院校等有关领导、专家参加了论坛。2015洛阳休闲农业春季游推介会同时在孟津县举行。
这是洛阳市围绕现代农业,走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利用展会平台,将产业链、价值链引入农业,促使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的一个缩影。
省委书记为洛阳农业把脉问诊定方向
洛阳农业基础较为薄弱,“五山四岭一分川”的地形地貌,加上十年九旱的气候条件和全市人均耕地不到1亩的客观条件,严重制约了洛阳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来了许多困难。
“洛阳有6个贫困县,其中有5个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达37.6万,严峻的现实决定了如果洛阳农业依旧采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老办法,必然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发展的路子会越来越窄。”洛阳市委常委、市委农工委书记史秉锐说。
史秉锐总结了洛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六多六少”问题:在农业发展思路上,传统观念多,现代意识少;在发展措施上,老的套路多,改革创新的方法少;在生产组织方式上,小而散的多,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少;在产业结构上,生产初级产品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的少;在市场影响力上,低端产品多,名优品牌少;在推进方式上,依赖政府的多,借助社会化、市场化手段的少。
存在问题不可怕,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去学习、创新、实践。2012年9月,“洛阳市推进新型现代农业现代化系列讲座”开始实施,利用周末,每月一次,从国务院参与起草中央一号文件的领导到中国农业大学的校长,国内农口的一个个知名专家、学者来到洛阳,从刚开始的农口负责人参加到后来的基层乡镇、村两委负责人、龙头企业负责人参加,从原来的文件通知到现在自觉要求参加,截至目前,农业专题讲座已经举办28期,累计受教5万人次。
“从基层乡干部一步步干到县农业局局长,但真正对农业理论的学习还是这一次次的讲座,一次讲座就是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观念上的再更新,一次讲座就是一次对农业工作的再提升。”栾川县农业局局长史宝晨深有感触地说。
在学习的同时,洛阳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013年夏天,省委书记郭庚茂冒着酷暑深入洛阳山区调研,为洛阳农业把脉问诊。郭庚茂强调:洛阳农业发展的出路在于大力调整结构,发展特色农业。
“这是指导洛阳农业发展的一剂良方!”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陈雪枫说,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洛阳在粮食生产上没有优势,但在特色高效农业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面向不断增加的特色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推行“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是洛阳农业实现调结构、转方式、增效益、大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后,洛阳市委十届十三次全会和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产业升级是洛阳转型发展的关键,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走出一条具有洛阳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
牡丹产业成为洛阳特色农业的“王牌”
“牡丹产业的发展对洛阳有着特殊的意义,对洛阳来讲它不仅仅是一个产业,也是一种文化,更是洛阳的名片!”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陈雪枫说,牡丹产业就是洛阳最大的王牌。
洛阳高度重视牡丹产业化发展,将发展牡丹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和加快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牡丹产业快速发展。
目前,城市区及周边用于观赏、休闲和娱乐的牡丹观赏农业园区达20多家。以牡丹为原料,陆续开发出了牡丹饮品、牡丹化妆品、牡丹精油、牡丹食用油、牡丹食品、牡丹保健品六大类200多种产品,增加了牡丹的附加值,实实在在延伸了牡丹产业链条。
2011年,洛阳市被命名为中国牡丹花都,并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全国油用牡丹生产基地试点区。
2013年,国际牡丹高峰论坛在洛阳举办,来自世界各地的牡丹研究专家汇聚洛阳,共商牡丹科研和牡丹产业发展大计。
2014年,洛阳市成为国家“出口牡丹芍药花卉质量安全示范区”。
2014年,在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上,洛阳牡丹获得了18个金奖中的13个,取得了冠军第一、金奖第一、奖牌第一的佳绩,再次彰显了“洛阳牡丹甲天下”的魅力。
更令洛阳人骄傲的是,在APEC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主旨报告时演讲台上的鲜花就是傲放的洛阳牡丹。
目前,洛阳市牡丹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从业人员4.5万,实现年产值13亿元,牡丹产业已经成为洛阳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富民工程。
谈到未来,洛阳市牡丹办负责人说,今年要新发展牡丹种植5万亩,鲜切花基地达到1000亩,牡丹产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到2020年牡丹种植面积将达到100万亩,产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做大做强牡丹产业的同时,洛阳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玫瑰、薰衣草、蝴蝶兰等花卉产业,花卉苗木已经达到38.2万亩。
在洛龙区李楼农业产业集聚区,已实现土地流转9200亩,先后建成国豫蝴蝶兰、兰卉高效农业园、双赢高科红提园、鑫通高档苗木园、龙恺草莓园、城东桃李蔬菜园、四新高新技术园和千亩玫瑰园等八家高效农业观光园区,每年可带动就业5600多人,园区群众既有租金,又有薪金,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3万元。
国豫蝴蝶兰园区已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蝴蝶兰生产基地,占据国内蝴蝶兰市场供应近半壁江山。园区总体规模达到1500亩,是集细胞克隆组培中心、农耕文化园、珍稀植物展览馆、生态休闲度假园为一体的综合农业科技观光园区。
新安县北冶镇关址村是我省最大的玫瑰生产和加工基地,但在2010年之前,这里还是一个贫困村,2010年,村里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对1000多亩土地进行流转出租,现在,关址村带动周边11个村搞起了5000亩的玫瑰产业带,成立了公司,开发出了玫瑰精油、玫瑰露、玫瑰香水、玫瑰花茶和玫瑰面膜等30多种产品,农民不仅有地租的收入,还有工资,人均年收入达到2.5万元。
像关址村这样的玫瑰观赏园区,洛阳有4个,园区玫瑰种植面积达1万多亩。龙门的薰衣草庄园、汝阳大虎岭、嵩县大坪乡、宜阳韩城、洛阳龙门东山裴村等地的油菜种植、宜阳县和孟津黄河岸边的万亩荷花等等,这些园区集种植、观赏、深加工、休闲观光为一体,已经成为都市生态农业的典范。
都市生态农业成为洛阳特色农业的“增长极”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每到三月,孟津县会盟镇万亩“孟津梨花”争芳斗艳……
“孟津梨”已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曾为历代“皇家贡品”,远销东南亚诸国,素有“洛阳金橘”之美誉。会盟镇把“孟津梨”作为主导特色产业来抓,种植面积已突破1万亩,产量达9000多万公斤,被国家命名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
2013年,该镇政府尝试通过梨花传媒,唱响“孟津梨”品牌,做大做强“孟津梨”产业,把三月的“十里梨花香雪海”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利用,吸引八方宾朋前来观花休闲,形成了集农业开发、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梨花经济”。已连续成功举办三届梨花节,“会盟梨花节”不仅成为洛阳都市生态农业的一个品牌,也给“孟津梨”打开市场做了鲜活的广告。
会盟镇是孟津县发展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的一个缩影。孟津县把都市生态休闲农业作为营造优美城市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的重要产业来抓。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27万亩,建成500亩以上集休闲、观光、采摘、旅游为一体的农业园区52个,打造了三条休闲观光精品线路,实现了“一镇一节会”,如梨花节,荷花节,桃花节,玫瑰、薰衣草观赏节等,还有更具人气的草莓、小西瓜、软籽石榴、孟津梨采摘等节会,带动农民就近就业4.9万人,2014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5亿元。该县洛建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E板)挂牌上市,成为我省第一家在上海股交中心(E板)上市交易的农业企业。
为科学引领洛阳都市生态农业发展,洛阳市政府安排350万元都市生态农业规划资金,通过公开招标方式,聘请中国农业大学编制了都市生态农业规划。
规划明确了洛阳都市生态农业的战略定位:服务郑洛都市区,为建设名副其实的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丝绸之路-欧亚大陆桥发展轴上重要的节点城市、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提供优美友好的生态环境。着力打造近郊都市农业圈、伊洛川区高效农业带、丘陵塬区特色农业带、西部陵区绿色农业带、南部山区特色农业带“一圈四带”特色都市生态农业发展格局。
发展都市生态农业,首要任务是发挥都市生态农业的生产功能。2014年,洛阳市完成土地流转101.17万亩,规模化流转率达到89.5%;全市蔬菜基地面积67.6万亩,播种面积已达99.3万亩,全年蔬菜总产量达268.1万吨;全市水产品总产量5.1万吨,水产行业总产值达到9.2亿元,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1个;水果产业规模达到75万亩;畜牧业产值达到135亿元。
为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企业“抱团”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推进洛阳都市生态农业的发展。2013年6月,洛阳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成立,会员单位达181家;2014年1月,洛阳市休闲农业协会成立,会员单位达128家。
为了实现农旅结合,洛阳市农业局和旅游部门共同强力推介,制作了洛阳市休闲农业导游图,向旅行社推荐精品路线,推介精品休闲农业园区,已经连续五年举办洛阳市休闲农业秋季推介展示活动,连续三年在郑州举办洛阳休闲农业推介会。
通过引导扶持,洛阳休闲农业项目总数达961个,全市休闲农业项目的从业人数达到4.1万,年接待游客580万人次,占全省休闲生态观光4500万人次的1/8,年营业收入达26亿元,园区接待游客量上升15%以上,产品销售增长30%以上,初步呈现出春赏牡丹、夏避炎暑、秋采果香、冬泡温泉,季季有亮点,月月不相同的休闲农业新格局。
栾川县、嵩县先后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嵩县天桥沟村入选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宜阳县祥龙养殖专业合作社入选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栾川庙子镇庄子村,孟津县送庄镇、梁凹村等4个村被农业部命名为“美丽乡村”;洛宁县苹果采摘景观被农业部确定为2014年中国美丽田园;栾川县重渡沟入选“2014河南十佳美丽乡村”……
2014年4月,全国都市现代农业暨“菜篮子”工程现场交流会在成都举行,洛阳作为农业部特邀的11个城市之一,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明确提出要推动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走在全国农业现代化的前列。
2014年9月,洛阳被省政府确定为都市生态农业试点市。全省结构调整和都市生态农业现场会在洛阳召开,推广洛阳经验。
2015年3月,洛阳在全省市场信息工作会议上作了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经验介绍。
筑高平台让洛阳的农产品品牌走出去
“2015洛阳农博会刚结束十几天,就有30多家客商来洽谈加盟黑杂粮连锁店或者合作事宜,这都是参加展会的成效!”4月29日,河南华裕黑色作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宗余高兴地说。
姚宗余是宜阳县一名农民,勤奋好学的他1994年就开始种植黑色农作物,2000年成立了农业公司,但由于缺乏市场,生意一直小打小闹,不温不火。
“以前,政府只是给提供一些展会信息,但没有专门组织去参加展会,自己也总觉得参加展会又费力又花钱,没什么用!”姚宗余说,前些年,在县农业局的一再要求下,参加了一次农业部组织的中西部投资合作交流会,但由于缺乏展会经验,虽然很多客商和消费者对黑杂粮产品很感兴趣,但现场销售和客商洽谈却很少,通过这次展会,我们也学到了经验,制作了精美的画册、宣传片,学会了现场品尝、搭配销售、赠送礼品等走向市场的营销手段。
姚宗余说,从2013年至今,在市农业局等部门的带领下,公司参加了十几次全国各地的展会,每一次展会都要刮起一阵“黑色旋风”,2014年中国洛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名优产品博览会上,公司成为了北京“稻香村”食品有限公司的原料供应商,今年的农博会上,又签约成为了雀巢公司的原料供应商。
如今,黑杂粮已经成为宜阳县特色农业的一张辉煌名片,该公司拥有181家连锁店,“淘宝网”上的旗舰店更是销售火爆,流转土地2.8万亩,成方连片集中种植;合作社拥有3991名社员,入股土地7980亩,每年增收达1600万元以上。投资1.2亿元的国内首家集现代养生黑粮产业园即将开工建设。
“宜阳黑杂粮”的成功并非个例。以豫西名吃洛宁蒸肉的产业化为例。蒸肉是被当地人津津乐道的美食。洛阳谷香谷色农业科技公司研发的速冻洛宁蒸肉,加热即食,方便快捷。然而销售一直不温不火。近年,公司通过参加各种展会,进行农超对接,购销合同纷至沓来,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武汉等多个大中城市,销售收入迅速增加,生产规模持续扩大。
如今,洛阳很多农业企业已从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参与,逐步摒弃传统经营理念,开始面向市场培育品牌,通过参展办会为农产品的市场开拓、品牌推广,搭建一个直接、互动的平台,探索有效的营销模式,正逐渐成为洛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风向标。
2012年11月,洛阳组织60多家农业企业参加了北京国际名优农产品展销周并举办了洛阳名优农产品推介会,这是洛阳第一次在北京举办农产品推介活动。
2013年3月,台湾杉林溪举办洛阳牡丹文化节,洛阳牡丹花和牡丹加工产品受到了台湾民众的青睐,这是洛阳牡丹第一次走进宝岛台湾。
2013年4月1日,2013河南·洛阳名优农产品展销周在洛阳新区会展中心举行,这是洛阳首次在当地举办农产品展销会。
2013年12月12日,首届洛阳名特优农产品(上海)展销周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开幕,55家企业的200多种特色农产品挺进大上海,这是洛阳市首次走出去办农业专题展会。
2014年11月26日,2014中国·洛阳牡丹加工产品展销会开幕,全国68家牡丹加工产品企业来洛参展。这是我国首次举办牡丹加工产品专项会展活动。
2015年4月10日,2015洛阳农博会再次捷报频传……
参展办会收获颇丰,更带动了农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2014年,深圳华大基因、森禾集团、亿阳集团、新奥集团等知名企业就纷纷投资洛阳农业项目,全市签约农业项目126个,投资额达到224.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4个……
从组团外出参加大型农业展会的探索,到洛阳本地举办农产品展会的实践,再到主动跳出洛阳,到外地办展推介的尝试,洛阳通过组织农业生产经营者参加各种展会,让大家在实践中感知市场、开拓视野、转变观念、实现了转型。现在,参展办会已经成为洛阳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农业的“新常态”。
洛阳特色农业持续发展渐入佳境
目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地,还是一样的地。在“谁来种、种什么、怎样种、如何销”的问题上,不同的答案组合会有不一样的效益产出。
“过去我国消费具有的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已经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这为以特色农业为主体的洛阳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要紧紧抓住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新机遇,按照市场的需求发展农业,用市场化的方法发展农业。”谈到近年来发展特色农业的体会,史秉锐深有感触。
洛阳围绕现代特色农业,扬长避短挖掘优势,搭建平台打造品牌,走特色农业道路,逐步把“短腿”变成了“长腿”,把“短板”变成了“跳板”,特色农业渐入佳境。
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洛阳培育了偃师缑氏葡萄、银条,洛宁上戈苹果,孟津酥梨、草莓,汝阳红薯、杜仲,新安樱桃,伊川小米、平菇、麦饭石面系列,栾川山茱萸、玉米糁,嵩县银杏,宜阳黑杂粮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目前,洛阳市农业加工企业达到了598家,年营业收入达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化农产品加工企业108家。
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洛阳农业产业化发展风生水起,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达323家,各类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486家;农业合作社3276家,家庭农场263家。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带动农户72万户,超过全市农户总数的一半,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也占到农户总收入的63%。
“新常态下,洛阳市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跨越’的关键期,也是洛阳三农发展的重要转型期,洛阳建设名副其实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号角已经吹响,‘打造特色高效农业’已经成为‘中原经济区重要增长极’的一个重要支点,洛阳现代农业要坚持在发展思路上以‘调整结构’为主;在发展模式上以‘全产业链’为主;在发展路径上以‘招商引资’为主;在打造品牌上以‘洛阳特色’为主,实现新常态下洛阳现代农业新突破。”洛阳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鲍常勇充满希望地说,到2020年,洛阳特色高效农业增加值要达到265亿元,占农业的比重要达8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