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本报记者吕兵兵
4月中旬,记者见到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黄河街道景屋生态果蔬种植合作社社长刘景文时,他正在接待从潍坊赶来学习的农民。“你看,这就是用牛粪腐熟的基质,平常根据作物生长需要添加营养液即可,基本上不用化肥和农药。在咱这盐碱地上用,西红柿能增产30%以上。”刘景文带着客人边看边说。
他介绍的,是该村自2013年起开始使用的水肥一体化有机基质栽培技术。
该技术的发明人、山东农业大学副教授骆洪义介绍:“这项技术,一是采用农村比较多的秸秆、牛粪、蘑菇渣等材料,经过腐熟发酵等手段制作出性状稳定、成本低廉的基质;蔬菜种在基质里,一星期浇一次营养液,营养液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时期对营养元素的吸收特性,以及当地的灌溉水特点来配置。这样,不仅大幅降低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规避了土壤板结、污染、盐碱等问题,而且保证了产品品质和产量。”
山东省委农工办人士评价,该技术将农村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资源,通过在大棚重茬地、盐碱地和旧宅基地上的应用实践证明,在提高水肥利用率、降低农药用量、提高蔬菜质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应大力推广。
营养液代替化肥
其实,基质栽培早已是很成熟的技术,只是因为基质成本太高,难以推广。
骆洪义这一技术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摸索出了可以就地取材的物品,比如农村中遍地可见的秸秆、牛粪、蘑菇渣等,经过高温腐熟后用作基质,成本低廉。
骆洪义介绍;“要把它们变成基质,最重要的环节是腐熟,也就是通过发酵,降低材料中的碳氮比,同时消毒杀菌,让基质性状稳定,既能疏松透气,又能固定植物。”
成本降了多少?德州市陵城区五李社区南李村党支部书记李新业介绍,基质、发酵剂和水肥一体化设备一次性投入稍大,在万元以上,但能用四五年,营养液每年三千元左右。而以前传统的土栽技术,肥料每年要三千多元,每年深翻地要用人工,病虫害还多,成本也要两三千元。
农民掌握起来很容易
这项技术农民好掌握吗?“很简单。”李新业说,“在原有的土地上铺上一层薄膜,隔开盐碱或者土壤中的病害,铺上腐熟后的基质,再铺上一层薄膜,保持基质湿度,安装上微喷设备,就可以栽苗了。”
但是基质的营养很低,蔬菜要健康成长,就需要因需下单的营养液。
“西红柿需要的钙元素比茄子高;西红柿供稞期需要的氮高,坐果期需要的钾高;莱芜和菏泽的气候与水质不一样,营养元素需要微调……”骆洪义通过持续不断的试验摸索出了经验。
景屋村地处黄河入海口处,土地多数是盐碱地,以前,即使是管理很好的大棚,年产西红柿也很少超过2万斤。该村2013年用上了该技术,2014年大棚的西红柿产量普遍超过了3万斤。
泰安市岱岳区房村镇,多年来一直种西红柿,土传病害严重。邹家庄的邹翠莲和邹青,各有一个西红柿大棚。2014年,邹翠莲采用了水肥一体化基质栽培技术,产量达到2.3万斤;邹青还是原来的种法,受连坐障碍影响,产量不到1.6万斤。
化肥和农药基本不用了
邹青说:“连年单一种植,不仅病害严重,肥料的利用率也不断下降。这样,化肥和农药是越用越多。”
“近些年,土壤板结、盐化、病害多,越来越成为种植蔬菜的障碍。舍弃土壤用基质,能很好地避开这些难题。”骆洪义说。
邹青接着说:“这种方法还省水,六七天浇一次,一个棚一次五方水就够了,比原先节省2/3。再加上几乎没有病害,化肥和农药钱都省了。”
据统计,该技术自2013年大面积推广以来,已在泰安市岱岳区、东营市东营区、菏泽定陶、德州陵县等多个县市建立了示范基地,在盐碱地、连作土地和复垦的宅基地上都取得了成功,累计示范面积近1000亩。对比试验结果显示,使用该技术的大棚农药用量普遍减少80%以上,增产幅度约20%,盐碱地上超过30%。
山东作为设施蔬菜栽培大省,近年来也加快了该技术的推广步伐。省农业科技应用重大专项资助30万元,支持该技术集成并推广示范;省财政厅拨付专项技术推广资金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