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东方市小岭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设施农业,产品畅销全国并出口至日本、韩国、俄罗斯。
玉米遍布田野,瓜果缀满枝头。位于环岛高速公路八所出口附近的东方市小岭村,农民勤劳朴实,在一批种植大户的带动下村里发展起规模种植。然而由于种植技术有限和其他因素,无法有效抵御市场风险。近段时间,小岭村便和东方市许多地区一同发生了颇受外界关注的玉米滞销事件,种植户蒙受巨大损失。
同样在小岭村,小岭农民专业合作社却成功避免了玉米滞销的危机。他们依靠科技力量,不断尝试新品种,利用新设备和新技术,发展设施农业和订单农业,迈向高抗风险性新型农业。
技术普及:
规模化种植
使人均年收入过万元
小岭村农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从“小农经济”到高效农业的转变,而在这一转变中,种植大户带动种植技术的普及至关重要。
“以前小岭村的经济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农经济。”小岭村党支部书记汤发有回忆过去的情景如是说。1990年代初期,村民们成天忙碌于口粮生产,主要种植水稻、地瓜等普通作物,收获的农产品自给自足。
变化随后发生,村里开始出现一批有想法、有干劲的种植大户,村民们农闲时便去为这些种植大户打工。小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汤天贵就是种植大户的典型代表。
“我以前种西瓜的时候,晚上是睡在瓜地里的,经常半夜起来,拿着手电筒查看瓜蔓长势。”汤天贵1990年代初开始创业,虽然只是小学毕业,但是常年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掌握了农业种植技术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9年,他获得省农业厅“海南十大科技致富能人”表彰。
他的小岭农民专业合作社2008年成立,吸引大量村民来打工。汤天贵说,当时,最多的时候一天就有300人来合作社打工。
“大家运用规模种植的技术,很快地里的农作物品种变得越来越丰富。”汤发有说,跟种植大户们打工的过程中,农户学到了技术,学到了管理方法,不再满足于种植水稻收获口粮,而是开始种植香蕉、玉米、圣女果、瓜菜等。近年来,全村95%以上的人都在发展规模农业,大户有承包上千亩的,小户也能种上十几二十亩,不少人出村包地种植。
记者从八所镇镇政府获悉,小岭村农业用地共有2.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6万亩。目前,村民收入主要以种植玉米、香蕉、南瓜、花生、瓜菜等为主,运输、外出务工等为辅。2014年,农民人均收入1.05万元。
品种风险:
技术含量低
跟风种植导致亏损
“种了这么多年玉米都赚钱,今年却亏大了。”日前,面对记者,小岭村玉米种植户张荣才吐着苦水。他的身后,齐人高的玉米一株并一株,铺成青绿的一片。
张荣才去年种植玉米500多亩,由于行情好,收益相当可观,今年他扩大规模,种植700多亩,然而不曾想,今年玉米价格低迷,遭遇“滑铁卢”。这并非个案,东方市目前仍有6万亩甜玉米处于滞销状态,玉米的收购价格为每斤0.3元-0.6元。但是甜玉米的种植成本在每斤1元左右,所以今年玉米种植户们普遍出现了严重的亏损。
“由于这个冬天天气暖,原来相隔10天上市的玉米今年却同时上市了。”说起今年的遭遇,包括张荣才在内的许多种植户直摇头。今年内地玉米和海南玉米上市时间撞车,市场供大于求,价格暴跌。
天气只是偶然因素,而玉米滞销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据东方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地连续4年来玉米的收购价格一直处于高位,甚至达到每斤2.6元左右,利润约有每斤1.6元,种植大户动辄收益数十万元。因此,几年来,东方市玉米种植面积愈发扩大。今年,东方市两期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了30万亩,比去年增加10万亩。而且玉米种植户对市场信息所知甚少,多数人都是盲目跟风。这些无疑为玉米滞销埋下定时炸弹。
“相对于很多品种,玉米很好种,就拿圣女果来说,技术含量都不容小看。”汤发有说,村里玉米种植面积越发扩大,除了近年来玉米行情好,还因为农民种植技术有限,倾向于种植玉米这样好管理的品种。
东方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也坦言,玉米滞销是农民不掌握市场信息所致,更是因为种植技术有限,种植品种普遍科技含量低,一旦某一品种行情好,大批农户就蜂拥而至,造成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的风险。
科技助农:
新型农业不再
“靠天吃饭”
在小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红掌种植基地里,记者透过温室玻璃看到,花田里,红色、粉色、绿色、黄色、蓝色各种颜色的红掌开得正好。
近几年,当村民们还在大量种植玉米、普通瓜菜等传统高效农业作物时,小岭村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边继续发展这些品种,一边则开始种植花卉等技术含量高的新品种,并发展设施农业和订单农业。
这是汤天贵以前没有涉足的领域,为此,他请来帮手,充分利用科技力量。
“红掌可以连续开七年到八年,所以主要的投资在第一年。”红掌基地里,2013年被请到合作社发展花卉产业的技术员范擎天介绍,包括种苗、设备等,第一年红掌投资每亩将近50万元。
据介绍,温室内都安装了探头,室外也有小型气象站。这样,所有室内室外的光照强度、湿度、温度等数据都传递到国内先进的温室自动控制系统,施肥、浇水、温度控制,只要设置好,全部都是自动化完成。
“我们的冷库除了自用,还对外开放,几乎全年都用,使用率比较高。”合作社冷库管理负责人詹才文告诉记者。在合作社1号基地冷库的1号分区,记者看到女工们正在对红掌进行打包。据了解,根据品种不同,各分区设置不同温度,一经设置,冷库就能自动化运作。
据了解,该合作社现拥有生产基地2个,面积约1130亩,基地设施农业用地达467亩,其中,高标准现代连栋温室大棚60亩,简易钢柱网棚417亩,加工冷库2间,库容2360吨。并拥有温室控制自动系统和纯净水制造自动设备等先进设备。
目前,合作社已实现产前有销售订单提供保障,产中有质量保证体系加以约束,产后按统一标准分级包装,运输有大型冷藏车控温,形成了“订单—生产—包装—入库—运输—出售”一整套科学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产销率基本达到100%。2014年,合作社产值达2263万元,社员近300人,人均获利近4万元。
汤天贵感慨道,今年小岭村玉米大量滞销时,该合作社因为实现种植品种多样化,发展设施农业和订单农业,受到的冲击却微乎其微。这正是科技的帮助加强了抗风险性,让他们“饭碗捧得更牢”,增收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