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业节目农经视讯经济

青海省一个小乡镇的苹果产业之路

三农 农民日报 2015年04月17日 08:31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本报记者郜晋亮通讯员孟永宏

  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一个叫隆治的乡镇,这里早先就有种植瓜果的历史,其中要数苹果最为有名,可是长期以来却没有形成产业,更别说自己的品牌,究竟是什么原因?而如今,这里村民又为何决定重走苹果产业发展之路?

  粮食短缺的年代,种苹果树不划算

  上世纪80年代,海东市民和县许多地方农业生产的重点仍是如何提高粮食产量,解决温饱问题。那时群众栽种果树的积极性不高。

  聊起早年的苹果种植,白武家村年过七旬的白彦财笑着说:“苹果3年挂果,8至10年达到丰产期,时间长不说,还影响小麦等农作物的产量,在当时交公粮、留口粮、留种子的那个年代,人们都不愿意种。”

  1983年,民和县为发展果蔬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在全县气候条件好、土地资源适宜的地方免费发放了果树苗,鼓励群众发展苹果产业,隆治乡就是其中之一。但苹果收益慢、价格低,还影响小麦等农作物的产量,苹果产业一直处在小打小闹状态中,没能得到长足发展。

  白武家村党支部书记武永文说,那个年代,为了口粮,村民们哪敢往远处想,只想今年得个好收成,交足公粮,养家糊口就行。另外,村民们只知道栽苹果树,从不懂得修剪、施肥、打药等技术。因此,很少一部分农民虽留下了树,但产量很低,农民慢慢就失去了信心,一砍了之。

  古语说,“一亩园十亩田”,苹果虽然收益慢,但真的如村民所想,没有发展前途,不能让群众致富吗?白彦财老人的一席话,道出了苹果产业客观的收益。他说,当时就是想不通,现在看来,当时发展苹果产业的政策是对的,就是因为观念差,没有把握住机会。

  典型户带动,果农种植积极性高

  站在隆治乡白武家村垣上,小草吐露着嫩芽,换上了绿色的盛装,远处零星的果园里一片雪白,处处是一派春的生机和活力,村民们在田间为一年的丰产增收忙碌着。

  武永文指着远处的苹果园说,那些都是以前留下来的和后来补栽的,现在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了。记者来到一片果园,村民霍振兴正在给果树打药,谈起苹果种植,霍振兴指着开满白花的苹果树说:“这些果树基本上都是八十年代国家免费提供给我们的,已经三十多年了,后面那几棵是后来补栽的。以前,大家怕影响庄稼,全砍掉了,现在留下的也就几十户人家。”

  沿着田埂,我们来到了另一片果园,村民李天保正在田间劳作,谈起苹果种植收入,李天保满脸笑意,看得出他不仅喜欢在果园里劳动,对果园一年的收入也十分满意。李天保说:“我家共有7亩果园,已经快十年了,一年收入差不多6万元,要是苹果价格好一些,收入还能更多。”

  武永文告诉记者,就是这两户,激起了全村群众发展苹果产业的信心。目前,全村70%的村民都有自己的小果园,但因规模小,收入还是很少,现在大家都想扩大种植规模,积极性非常高。

  科技作支撑,苹果园里实现致富梦

  近几年,随着苹果价格的不断上涨,白武家村的一部分村民都靠着自家的小果园走上了致富路,其他的村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村民们期盼的声音很快传到了乡里、市里,而且很快就有了回音,投资120万元的2000亩苹果经济林项目顺利实施,共在隆治乡李家垣、白武家垣种植苹果树9万多棵。

  为让村民们拿到优质树苗,隆治乡党委、政府让村民作主,组织群众代表深入甘肃静宁县等实地考察。同时,为栽植好苹果树苗,保证成活率,按期挂果,隆治乡从静宁县聘请2名技术人才,到乡里全程开展技术指导工作。

  乡党委书记朵光峰告诉记者,白武家村垣上的500亩苹果林,年收入可达700万元,给周边村民带了好头。今年,已经栽植2000亩,当下的重点就是加强管理和技术指导,保证成活率和挂果率。如果效果好,未来三年再栽植8000亩,把隆治乡打造成万亩苹果林基地,全面增加群众收入。

  看着田间地头起劲劳作的村民,致富梦一定会在果园里生根、开花、结果。

实时热点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种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农业视频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