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业节目农经视讯经济

种核桃种成了“土专家”

三农 农民日报 2015年04月15日 08:26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本报记者燕玉海

  “昔日山头光对光,山野开荒只为粮,凤凰落脚难做窝,成年后生心头慌”这句民间顺口溜是对广西凤山县农村发展核桃产业之前的真实写照。

  如今,凤山县乡镇村屯的山坡上呈现出“核桃树绿冠如伞,硕果压枝金灿灿,树布山坡保水土,山上山下果连片”的喜人景象。凤山县的核桃产业能发展不能不提骆相华,这位土生土长本土培养的“核桃种植专家”。

  核桃燃起的梦想

  今年35岁的骆相华,是凤山县中亭乡柏林村陇碰屯的农民。1997年初中毕业后,他和所有的同龄人一样,心中拥有远大理想。但他每当看到乡亲们守着大山,贫苦度日的情景,心里常常会沉思不断。如何才能改变家乡的面貌?靠什么让乡亲们过上幸福生活?“孩子,天生天养,靠山吃山吧”!父亲骆尚球的一番话,让他如梦初醒。于是,他不停地在山上寻找种植的出路。2001年初,县水果局领导和技术人员到村里宣传核桃种植,经了解核桃习性、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后,骆相华便毅然做出抉择,下决心要种植核桃。

  “说话容易做事难”。陇碰屯共有39户,169口人,人均耕地只有两三分,要种植核桃,只有从山上找石头缝隙。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怎样种好核桃?骆相华首先想到的是学习技术。于是,他经常去县水果局索要核桃种植的技术资料,到新华书店购买相关书籍,白天干农活,晚上挑灯夜读,遇到不懂得问题就求教县里的技术人员。前几年,骆相华和妻子总是早出晚归,不辞辛苦,在大山上用石头围砌出一块快锅盖大小的地盘,然后栽上核桃树苗,并按技术要点进行培土、施肥、浇水、剪枝等,精心护理每一棵核桃幼树。他在干中学,学中干,时间久了,基本掌握了熟练的技术。他种植的核桃树也被管理的井井有条,长势枝繁叶茂。

  带动乡亲种核桃发家

  核桃幼树生长期较长,一般需要六七年才能挂果。核桃生长期的空档怎么养家糊口?当时,对于要解决全家5口人温饱的骆相华来说,的确是个难题。朋友曾多次叫他一起外出打工,但他总是说,种核桃能发家,我自己不但要种好,还要设法带动乡亲们都来靠种核桃致富。

  技术掌握的熟练了,骆相华帮助乡亲们种植核桃的劲头越来越有了底气。他一方面在核桃树间套种粮食作物,维系家庭生活,一方面把核桃树的“脾性”和管护的要领等主要技术要点,归纳起来写在小本子上,乡亲们在种植过程中不管遇到什么难题,只要求教他,他总是不厌其烦地手把手的传授。在他的热心帮助和指导下,屯里套种核桃的户越来越多,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目前,全屯核桃种植面积已达507.5亩,挂果面积300亩,收核桃干果5.8吨,总收入23.2万元,人均收入1372元;预计陇碰屯核桃全部进入盛产期后,年产核桃可达到55.8吨,预计产值达到200万元。届时陇碰屯将成为河池市乃至整个广西种植核桃收入最高的自然屯。

  足迹跟着核桃走

  骆相华是个有理想抱负的青年,他把自己家乡带富了,感到有了技术资本,心中又燃起了带动更多村种植核桃的念头。

  正值骆相华欲想大展才华之时,2004年凤山县水果生产管理局发来聘书,请他到县里做核桃种植的专职技术人员。从一个农民一步跃入县技术部门,消息一传到屯里,全家都为他高兴和自豪。有了用武之地,骆相华的心信更足了。他利用自己在实践中积累的核桃生产管理经验,结合书本上的要点,印成明白纸,几乎每天都要深入到全县九个乡镇,默默无闻地为核桃种植户提供种植管理技术,从不计较苦和累。有时在空闲季节,他还选择果园召开现场会,进行技术培训,向全县普及种植、管理及辨别核桃品种的技术方法等。近十年来,骆相华在全县40多个行政村带出了近50名技术人员,2012年期间,被他带出的徒弟全部被聘为村级技术人员。农民们说:“骆相华这小伙子人真厚道,毫无保留地为大家传授技术,有核桃树的地方都有他的足迹”。

实时热点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种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农业视频



860010-1133010100
1 1 1